这几年,“讲故事”的畅销书越来越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故事”却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畅销书提供的是休闲消遣的“睡前故事”,是作者苦心孤诣“编”出来的故事。“编”得再精彩,都是轻飘飘的,落不到现实生活的地面上来。
所以,“非虚构”又成了新的图书分类。这类图书以真实生活、真实人物、真实经历为模板,力求再现这个地球上发生的小事件与大时代。毕竟,“真实”才是每一个好故事的力量之源。
冲突:风从不同方向来
你或许关注族群,关注青年,关注他们的命运。当李安电影中的比利·林恩在闪耀的灯光下回忆战场,一段年轻时
4年后,作者马蒂·弗里德曼以士兵的身份被派往南瓜山,他经历了士兵阿维曾经执行的任务、守卫过的岗哨,认识了阿维时代的老兵,也面对了曾经威胁着阿维的死亡。他在《南瓜花:士兵的故事<中文版序>》中坦言,“2000年从部队退伍后,我以为那段经历只对我个人才重要。但后来我开始认为,这些经历实际上对每一个以色列人都很重要。”
你或许关注冲突,关注孩童,关于他们的生活。2015年8月,《纽约时报》曾发布了一组由摄影师Tomas Munita拍摄的加沙走廊地区普通人生活的图片。因为在那之前的一年,加沙走廊经历了以色列炮弹长达7周的持续轰炸,2200名加沙平民死于炮弹之下,超过1万人受伤。
战地记者穆罕默德·奥默与妻子和三个月大的儿子居住在加沙走廊,他用文字记录下这场轰炸。“战争的后果”如此残忍:人们被迫在驴子背上架起了枪,向一切移动的目标扫射;一户人家接到“恐吓电话”,警告说三分钟后他们的房屋会遭到导弹袭击,他们不得不仓皇逃出家门;哀悼者们把坟墓上放上了子弹壳,以此来告诉人们他们逝去的亲人埋葬在哪里;港口处的渔船也被战火点燃……
后来,加沙的女人们把废弃的炮弹壳做成花盆, 孩子们把损毁的课本粘好,重新回到学校。他们生活在被炮弹毁坏的家园,但他们也同样拥有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
正义:“个体困境”的反思
你或许关注正义,关注公平的待遇与公正的声音。沉寂多年的、疑点诸多案件走入了公众的视野,公平与正义的议
你或许关注良知,关注道德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在世俗认可的观念与看似坚实的制度面前,“说不”是一件极需理智的头脑和道德勇气的事情。50年前,汉娜·阿伦特在对艾希曼审判案的阐释中考察了服从的动力学;50年后,记者埃亚勒·普雷斯走向了阿伦特的反面,揭示了是什么让平凡的人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他亲自走访并记录下了四位敢于“说不”的普通人的名字,然后从神经科学、道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行为。在这四个人中,有默许犹太难民入境的瑞士警官保罗·格鲁宁格,也有伪造姓名拯救异族人的塞尔维亚平民亚历山大·耶夫蒂奇,有拒绝入侵巴勒斯坦并对难民施以援助的以色列士兵阿夫纳·维施尼策,还有举报华尔街客户存款黑洞的美国证券公司员工莱拉·威德勒。尽管没有一个人曾声名远播,这些“美丽灵魂”却以自身行动带给我们关于“个体困境”的道德反思:如果“善良、友爱、诚实和正直”等品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价值观,那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这样做?
命运:普通的生活回响
你或许关注人类命运。《伦敦传》勾勒出了泰晤士河千年来如何承载了世界的贸易,《落脚城市》揭露出新移民的流动与更难挣脱的社会困境。城市曾经见证人类发展的奇迹,但如今全球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也正把人们推向困境:城市重建和“美化”的冷酷机器,将数百万贫民驱逐到城市边缘的灰色地带,他们只能生活在危险的山坡上、毒气漫天的垃圾场附近。从开普敦到金沙萨,极度贫穷的城市社区与我们或相隔千里,或近在眼前。这就是社会评论家迈克·戴维斯在《布满平民窟的星球》中提醒读者的: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被污染和腐烂包围,蜷伏在泥泞之中——并非都市未来主义者们所幻想的“光明城市”。城市,不再是光彩炫目的天堂,而是充满污染、贫穷与哀怨的噩梦。城市贫困的不断加剧已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后果。那些埋藏在巨型贫民窟中的社会问题,是否会像火山一样在某天突然爆发?人们,是否将无处可逃?
你或许关注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在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光鲜、夺目的高楼大厦,飞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也有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他们是矿难之后的幸存者,是在大城市做小生意的外地人,是父母离开的留守儿童,也是生活在雷区的垦荒人。
杰出的非虚构类作家袁凌,十年间走遍中国无数角落,写下了12个惊心动魄的微尘故事,传递出100位特殊人物的命运回声。他们像是别人生活的背景颜色,随时可以拿掉,但却比那些站在前面的许多人更为可靠。袁凌拾起那些卑微的力量,为他们做无声的见证。著名媒体人胡舒立这样评价他:“他的追求无时不在,他独特的、有着乡土气息和极强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给我深刻印象,他对社会的关注和认知使我敬佩。他的新闻作品追求新闻当下性与写作永恒性同在,对新闻人和文学人都是启发。”
文化时评
国产剧质量差 谁之过?
近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圈内一些演员的职业精神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出了“不拍抗日‘神剧’、伪历史剧,约束自己,对得起观众”的观点。其实,指出年轻演员“不够敬业”的资深艺术家不仅仅是陈道明,成龙、宋丹丹等人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过年轻演员不够敬业、耍大牌且挣钱多等信息。
关于演员不够敬业这一点,已经有过很多新闻,也衍生了“倒模演戏”、“替身演戏、“抠图”等词语。在大家谈笑着剧组拍戏越来越“省事”的时候,却忽视了演员签一部戏只在剧组待上十几天、却能获得天价片酬的事实。要知道,一部剧从拍摄到杀青最少需要三个月,人气高的主演为了赶去下一个剧组,只能匆匆拍摄十几天,武戏用替身,文戏也要用替身。因为剧组的预算全花在了演员的天价片酬上,所以后期制作粗制滥造,剪辑随意,呈现给观众的大多是没有质量的剧集。
在时下流量当道的娱乐圈,各位小生小花凭借自己超高人气成为了流量担当。他们的粉丝卖力地在网上刷数据、拼人气,只要是自己偶像参与拍摄的影视作品或是综艺节目,就一定会在网上刷话题、贡献收视率和票房,导致很多所谓的烂片却往往比真正的好片拥有更多的排片率和高票房。
笔者在网上看到文章又有新剧要播出了,而他分享了一篇拍摄电影《陆 知马俐》时期,合伙人陆 写的文字。文中写道,文章定了四个演员,宋佳、包贝尔、朱亚文、焦俊艳,这四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戏好,但都不是票房卖点,而文章却坚持用了这四个人。因为对于他来说,演员戏好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抛开文章的私生活问题,一个导演能够不看演员的人气只看演技去选择,在当下这个以流量取胜的娱乐圈是少见的。电视剧《解密》的导演就曾坦承,选择陈学冬做主演,就是看中他微博一千多万的粉丝,哪怕他不会拍戏也要教会他拍戏。然而事实上,剧集播出后,陈学冬的表演并不尽如人意,却被粉丝用“努力”这一点说成了“演技大幅度提高”。但被偶像光环蒙蔽双眼的粉丝却忘了,努力是每一位工作者应有的态度,而演技好则是演员最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同样被偶像光环蒙蔽的还有众多制片方和剧组,他们荒唐地相信能够通过明星效应推出自己制作的剧集,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明星的脾气,丢了拍戏的初衷,也丢了自己多年来建立的口碑。
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老电视剧、回忆经典之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观众们爱看经典老剧并非全是因为这些作品经典,更多的是因为现在没有好剧可看?而多年后后人回忆昔年老剧时,可能只剩下满屏的抠图和美瞳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