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年9月上映的《狄仁杰通天帝国》则是直接照搬了《英雄》的文化逻辑,神探狄仁杰的扮演者刘德华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时代周刊》更是表示“《狄仁杰》是自《英雄》以来第一部称的上史诗娱乐巨制的华语片”,有影评人甚至表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目前最接近好莱坞标准的华语类型片”。片中的狄仁杰,在因为反对武则天深陷8年牢狱之后,被武则天重新启用调查神秘的自焚案,整个结构就是一个唐朝版的“刺秦”故事。
质疑武则天正统统治地位、反抗独裁专断的沙陀——狄仁杰曾经的同僚,不再具有任何道德合法性,更多的呈现出负面的形象,他的反抗和密谋显得悲壮却徒劳。狄仁杰的选择认同武则天的依据就是武则天治下国泰安康,超越了女人不能称帝的陈规,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合法性。
这在当下实在是一个不高明的政治转寓。同样的例子还有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那本该是“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的悲剧精神,萎缩成个人恩怨;原有的前赴后继、刚毅卓绝的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蜕化成了家庭伦理的纠缠,因此,这部片子也异常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在强势的屠岸贾面前,原有的舍身取义变得那么弱小和卑琐,弑君暴政的屠岸贾反而具备了超越式的悲剧性。
而2011年上映的《新少林寺》与1982年的《少林寺》时隔29年,82版《少林寺》创造的神话至今无人企及,一部电影一毛钱一张票创下的一亿票房足以让今日的“100亿”票房汗颜。《少林寺》依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讲述了一个反对异族阶级压迫、重归中华正统的故事。而《新少林寺》则颇为滑稽的将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偷换成刘德华扮演的军阀侯杰与谢霆锋扮演的副官曹蛮的罗宾汉似的个人恩怨,而这个人恩怨最终在外国入侵面前得到了莫名其妙的和解。
《少林寺》与《新少林寺》的叙事差异正映射出了当下中国电影的症候。导演陈木胜在为影片宣传造势中曾说,《新少林寺》主打救赎诠释佛法,实际上我们通过对整个影片的叙事框架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个主题很难成立。刘德华扮演的侯杰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军阀,面对亲信的背叛和痛失爱女,如何皈依佛门交代的语焉不详,影片试图将少林寺塑造成超验的、超越的身心救赎场所,但是却并没有提供主人公自我拷问的叙事依据,只是简单粗暴的用家庭逻辑完成了全片的叙事转换。
影片最后时刻的有意味的置换恰恰暴露出整个影片叙事的坍塌,原本的个人恩怨中实际上隐藏着阶级对立的内核,但是影片中有意识的将这部分掩盖,集中在罪与罚式的欲望仇恨中,最后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少林寺来完成了想象性的救赎。
这种影片类型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恰恰是尽二十年来的中国电影改革所确立的话语规则,或者说就是院线制改革以来全盘接纳的好莱坞模式,导致了这种对传统的颠覆性改写,他们共同影像了当代中国文化中混乱不堪的阶级修辞与表达。如果说好莱坞式的中产阶级趣味在历史题材中还稍显晦涩的话,那么在当下日常题材中有着极为清晰的显现。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