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愉快的周末,本娱记期待了一周的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也于昨日上映,这真是双喜临门(?)啊。
《八月》这部电影,是80后导演张大磊的长片处女作,在去年的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得六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剧情片以及最佳新演员两项大奖。
也正因为得奖,这部小成本文艺片才得以在全国公映,上映一天以来,好评不断。
看到这些影评,本娱记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文艺因子,想要立刻到电影院里去感受那个久违的八月带给我们的感动。
可是,当本娱记打开某宝想买张电影票时,却发现,《八月》的排片少得可怜。
一天……一场?
这都是什么奇怪的时间啊?
再看看某大热“猩”片在同样的电影院的排片:
这个图比外婆的外婆的裹脚布还长……
这些个黄金档,我服!
本娱记:
《八月》好歹也是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诶!难道不值得更多的排片和更好的档期吗?
这年头,想看个金马最佳也这么难……影院对《八月》的期望值也太低了……
不过话说回来,导演张大磊对自己处女作的期望值也没有很高,不然怎么会嚼着口香糖上台领奖呢?
在去年的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提名的,除了《八月》,还有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钟孟宏导演的《一路顺风》、许学文导演的《树大招风》以及赵德胤导演的《再见瓦城》。
跟这些前辈们一同入围,导演张大磊表示根本就没有想过会获奖,所以一点都不紧张,甚至在嚼口香糖,听到“最佳剧情片——《八月》”的时候,也没来得及吐掉口香糖,就上台了。(导演,您是真·不紧张啊……)
张大磊说:“父辈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值得我去怀念和热爱的时代,感谢我们的父辈。”
《八月》就发生在这个值得怀念和热爱的时代。电影里的八月,孩子们在享受没有作业的小升初假期,而大人们表面平静,内心却躁动不安。那是企业转型,下岗潮来袭的年代,主角小雷的父亲作为电影厂的剪辑师,也受到了波及,无处发泄,只能在深夜对着空气拳打脚踢;
母亲在为小雷找关系进重点中学,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太姥姥。
而小雷,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他视李小龙为偶像,崇拜小混混“三哥”,对隔壁楼的小姐姐有着朦胧的情愫。他唯独不懂这时代的变化,不懂大人们的烦恼。
如今的张大磊亦然。
被问及那个年代是不是他记忆中最好的时候,张大磊坦言,拍摄《八月》,就是为了致敬那个年代,留住记忆中的美好,因为他始终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那个年代的。
因此,即使剧本从2008年一直写到2012年,又辗转到2015年才开始拍摄,即使拍摄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张大磊的父亲甚至不得不自掏腰包资助儿子的长片处女作,张大磊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部电影。
看了预告片,也许很多90后会一脸懵b:这就是我出生的年代吗?为什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废话,那时候有的90后还只是个奶娃娃吧,能记得什么?
听本娱记来跟你们慢慢道来吧。
下岗
下岗?下岗不就是失业的意思吗?这也需要解释吗?
在当今,下岗这个词的含义变广了,但其实在电影所处的年代,下岗指的就是因为单位的转型,工人们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岗位,“铁饭碗”被打破了。
下岗一词,正承载了那一代人的心酸。
双截棍,李小龙
一说双截棍,可能有很多90后会唱出声:“快使用双截棍,呵呵哈嘿!”
但其实,双截棍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兵器,由李小龙先生发扬光大。
而说到李小龙,在八十、九十年代,这个打入好莱坞的动作明星,也是不少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比如电影里双截棍不离身的小雷。
二八大杠
这个词说出来,恐怕都有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
上个图你们就知道了。
没错,就是这幅图上右方的那辆自行车。
那个年代很流行这样的28寸自行车,车中间的大横杠也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就是为啥要把自行车说成“二八大杠”。
说起来,你们也可以回去问问你们的爸爸:“您的二八大杠上,有没有载过小姑娘啊?”
这些90后看不懂的事物,却是另一代人最美好的回忆。
也正是这些零散又美好的意象,为这部电影蒙上一层朦胧的哀伤,让一代人在午夜梦回时,禁不住地怀念那最好也最坏的年代,那昙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八月。
然而,这样一部有深度有情怀有奖项的电影,却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一点排片量,而且不是在早上就是在深夜这种垃圾档期。而那些爆米花电影,那些所谓的“商业大片”,却能占据最有利的黄金档,排片率高得可怕。
这样的电影业生态,真的健康吗?
我们需要商业片来放松疲惫的身心,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文艺片来激荡沉睡的灵魂!
本娱记都这样说了,你们真的不打算去看看《八月》这部好片吗?
不说了,我去二刷了!
撰文 | 凳子琪 安祖贝贝 编辑 | 凳子琪
图片源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