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属于战争时期的《铡美案》了。电影共210分钟,分为上下集,上集叫《八年离乱》,下集叫《天亮前后》。影片1946年开拍,1947年10月完成,在上海公映时,连续三个月盛况不衰,观众近80万人,创下了当时中国影片继《渔光曲》后再创卖座纪录的国产影片,更有盲人买票去听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在民族危难关头,处于纷繁动乱社会中各阶层的真实面貌,富有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活内涵。
影片中,导演蔡楚生塑造了众多富有时代特征、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扫战争时期中国影坛的阴霾,受到当时进步舆论的盛赞,被推崇为“插在战后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导演蔡楚生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道路上的一座丰碑。影片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揭示,也是对当时生活本质的逼真勾勒。1947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两年,影片艺术地再现了抗战八年以及此后两年间的社会现实,人世沧桑;表现了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生活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刻画了贤惠善良的素芬和忘恩负义、蜕化变质的张忠良以及宠浩公、王丽珍、何文艳等性格鲜明、不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张忠良和素芬,无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蔡楚生通过镜头,展现出素芬由充满希望、坚毅忍耐到理想破灭、绝望投河的心理历程中的每一丝颤动,也同样表现出张忠良在步步蜕变中的内心挣扎。这部史诗式的巨片有着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多。虽然情节曲折,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蔡楚生擅长把传统的表现技巧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含义蕴藉的意境,启人联想,发人深思。如老母在灯下为张忠良远行赶制棉背心的一场戏中,既展示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境,又反衬了张忠良后来的忘恩负义。在音乐上蔡楚生,让影片悲怆的插曲贯穿全片,首尾呼应,创造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怆意境,有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大量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法,把贫富、悲喜、善恶、美丑组接成对比鲜明的画面。
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电影民族化的典范之作,家庭变迁,人际关系,伦理道德观念,性格发展,命运遭际,影片真实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民族的现实生活内容,引人深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八点零创作并授权发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