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昆汀·塔伦蒂诺和伊莱·罗斯共同执导的。这两个人的电影都给人一种精神不正常的感觉,能共同执导一部电影居然让人没看疯,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尤其昆汀的电影,风格极其杂糅。据说是因为他看了几千部电影的原因,不知是真的否。
影片分成了五章,这个手法不很稀罕,但我觉得很有必要,电影里有四队人马,多条线索,这样布置电影结构,使得故事能讲的比较从容。而对我这种反应比较慢、智商比较低的人而言,则避免了像看他那部《低俗小说》一样,需要看重新剪辑版才能不晕菜。
观影完毕,细细思索,这五部分几乎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故事独立出来。特别是电影的一、二、四部分最为明显,单独拿出来就是一部微电影。即使三、五章也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核心。
1
以第一章为例,故事用很平实的视角和稳健的节奏讲述了在法国发生的一段故事:一名纳粹军官,去一家农户调查是否藏匿了犹太人的过程。除了故事完整外,人物刻画的也非常完整、饱满。纳粹军官的精明细腻、阴狠残酷;跃然于屏幕。他仅用一句句谈话、一个个问题就彻底的摧毁了农户主人的心理防线。
一开始纳粹军官说了这样一句话
注意“rumors”这个词,有谣言的意思。
先入为主,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也让主人家的心理开始紧张。
成竹在胸的纳粹军官还玩了个小伎俩。引诱农户主人开始和自己用英语交谈,以避免谈话内容别别人听到。
紧接着开始了一系列的问话,时而严肃,时而紧张,就连观众的情绪似乎也被这些对话牵动,产生了紧张不安的感觉。
待到农户主人心理崩溃时,又耍了个伎俩
杀戮降临了。
幸运的是一个小女孩跑掉了,纳粹军官开了一枪,但没有命中,于是大喊一声
其得意和冷血的性格再次被强化。
而逃跑的小女孩为下一步故事的发展留下线索。
至此,第一幕结束。
必须注意,这幕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就是木屋内,主要演员只有两个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完整的叙述一个故事,绝对是一种功力的体现。
2
第一幕交代了一个人物、留下了一个线索。电影紧接着的第二幕,是“混蛋特工队”出场。
这个布拉格.皮特饰演的特工队长,用一篇长长的讲话,交代了特工队的行事风格。
注意细节:队长的脖子上有一道横贯左右,经过咽喉的伤疤。伤疤怎么来的没做特别交代,但在镜头上始终能够看到,这是镜头语言交代的细节,反映人物经历、性格。
当然,也没有忘记从纳粹的角度描述一下“混蛋特工队”行事的狠辣和给敌人带来的恐惧。
当然,电影里还有一段特别情节,是来描述“混蛋特工队”是如何对待战俘的。那场面就不截图了,很限制级的,所以电视放映的时候剪掉了。
看这个就知道了,这是个被他们放走的纳粹士兵身上留下的记号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幕与第一幕毫无关联,但却是整部故事线索之一。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分章节描述的好处,看着更像小说,场面调度更加从容。
3
第三幕,已经是四年以后了。在巴黎,一名电影院的女老板,和一名纳粹的战斗英雄的故事,这段故事很有趣,因为里面涉及了好多和电影有关的对话。
导演派斯特(pabst),奥地利人。拍过电影《刺杀希特勒》,隐约记得我才十几岁的时候,电视上播放过。他是个反战的人士。
德国女导演,拍过《意志的胜利》,是纳粹宣传片,因此臭名远扬。不过她的电影拍摄手法却被专业界认可甚至推崇。
法国犹太人,喜剧演员。成名早于卓别林。
里面还提到了几部电影,也都是在电影史上很有影响力的。
忘了说正事了。女子是第一幕逃走的女孩。纳粹士兵是全国战斗英雄,一把枪,1000发子弹,独自坚守钟楼塔四天,狙击了200多敌兵。
男追女,引出了这位领导答应把描写这位士兵英勇事迹的电影《祖国的荣耀》首映式改换地点,放在女子经营的电影院的情节。
同时,这个家伙出现了——仇人!他负责首映式的安保工作。
于是女子决定要“火爆”电影院,国仇家恨一并销。
这一幕里除了有电影知识外,上面那个纳粹军官,又精彩的表现了一次。
而引出第三帝国二号人物的情节则让人感到——这俩导演又要开始发神经了吧?
具体细节电影里看吧。
4
第四章。
个人认为这是最精彩的一章。
英军有个“电影院行动”,是借《祖国的荣耀》首映之际在电影院里炸死戈培尔(此时尚不知道首映式地点已变)。纳粹方的卧底是德国女明星。为此,英军派了个懂电影、会德语的中尉,潜入敌后,并与“恶棍特工队”汇合,完成任务。
这段也有关于电影的对话
俄罗斯裔犹太人,米高梅公司创始人之一,被称为"好莱坞之王"。
这伙计担任过史诗巨制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佳人》(1939)的制片人,犹太人。
现在在网上还能搜索到这个公司拍摄的《纳粹德国1939年阅兵式》。
不好!又走神了。继续说故事。
中尉和“混蛋特工队”汇合后,到达约定的酒馆与女明星卧底汇合。不想实在点儿背,酒馆里一群纳粹士兵在庆祝战友的孩子出生,形势一度紧张,更糟糕的是遇见了一名盖世太保(这个人在第三幕里打了个酱油)。
影评中尉的德语口音引起了盖世太保的怀疑,于是又是一番虚虚实实的试探,唇枪舌剑的智斗,最后............
这段的细节处理的非常好,但我们一会说,先注意下面的对话:
请大家记住傅满洲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是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丑化、妖魔化中国、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这个名字出现在十几部小说里,形象出现在十几部电影里。
记住,这就是西方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证据。
又走神了。
影评中尉一个手势彻底曝露底细。
再放几个图片感受一下这一章故事给人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感吧。
笑的多硬多假。
注意画面右边。
看图片就知道结局了~~,但是过程充满了意外。
5
酒馆里的意外,不但使得“电影院行动”的关键被破坏,也使卧底女明星负伤,更使负责安保的那个纳粹军官开始怀疑,这不是偶然事件。从一张签名手帕和一只高跟鞋上(这两个细节在第四章里都看似无意的交代过),纳粹军官发现了线索。
但特工队知道了电影首映式上“元首”会出席时,还是决定继续行动。
于是电影院里面纳粹、女老板、特工队,卧底开始了最终的较量。
结局肯定是出人意料的,我不说,大家电影里看。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教科书呢?电影的整体结构、单个章节的把握、线索的串联、细节的关照、台词的严谨,镜头的运用等等,都绝对值得细细研究品味,尤其是其立意,真的是达到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里面大量的关于电影的知识,也值得人去查找,求证。
昆汀在回敬别人的恭维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的电影里没有什么“(向经典电影)致敬”,就是他 妈的抄袭,抄袭!
能把电影抄袭到这个境界,又有几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