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具备了刺激共烧脑一色、惊险与苏感齐飞的特点,荧屏上的精品谍战剧总是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爆款。眼下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剃刀边缘》,就是时下最夯的谍战剧。文章、马伊琍这对双双顶着爆炸头的“卷毛夫妇”,在戏里一边斗嘴一边斗智,不光是要比谁智商赢了,还要比谁发型赢了,生生将这场“找剃刀”的大戏演成了每天都在反转的“狼人杀”。不过,一路看下来,我们还会发现,要想做好特工这份工作,智商重要,器材也很重要啊!没有这些技术含量爆表的小道具加持,真是再好的特工也搞不来情报……
迷你照相机:想要搞情报,必须会拍照!
《剃刀边缘》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冰城哈尔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持起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因为地缘关系,哈尔滨自开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了东北地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亦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苏联、日本、伪满洲国及国共两党情报人员明争暗斗的绝佳舞台。剧集一开场,即是于震饰演的共产党情报员潜入警察署厅长办公室窃取文件的大戏,只见他从裤兜里掏出一架造型超绝卡哇伊的迷你照相机,咔咔咔把文件拍完再放回原处,真是行云流水般的一套流程。男主角许从良在剧中得到的“第一张任务卡”,也是从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里窃取一份日本人想要的情报,在破译了苏联领事办公室的保险箱密码后,代许从良完成任务的刘一山也同样是拍照备份,而拍下这份文件的胶卷,更成了接下来警察厅长金三普试探手下、查找“剃刀”的关键道具——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想要搞情报,必须要会拍照啊!不过,做特工所需要的摄影技术,不需要像给妹子拍照的男朋友那样精细,只要能把要拍的文件啊什么的给拍个全须全尾就OK,但所需要的器材要求却是极高的。普通民用的相机不便于携带,是不能适应这种隐秘工作的,所以谍用照相机的基本要求就是:小巧、灵便、易于伪装。18世纪末,胶卷的发明,淘汰了人们最初使用银版感光技术,也让照相机越做越小了。1886年,英国制造商Le Physiographe1896年申请了一款新型相机的专利,它的外观像怀表一样,使用微型胶卷,1900年进行改良后对外公开出售,广告都打到电影杂志上了。
而这款怀表照相机被认为是最初的谍用迷你照相机,而今在拍卖行的估价已经超过了10万英镑。不过,在19世纪初,更“大众化”的迷你照相机则是美国生产的Tica Expo,除了怀表形状的外壳,上面还附带一个反光镜,可以方便在公共场合的隐蔽拍摄。
在二战前后广为应用的谍用照相机,一种是美国Ansco公司在1927年制造的半幅相机。它所使用的的胶卷为传统胶卷画幅的一半,因此相机的尺寸也大大缩小了——高10cm,宽5cm,长6.5cm,一只手就可以掌握,能够拍摄50张底片。
而更高端一点的,则是法国人设计生产的Lumiere ELJY迷你相机,它问世于19世纪30年代,绝对是当时的间谍神器!从图片对比中可以看出这款相机到底是有多小,更very good的是,它的镜头和取景框可以收纳在机身当中,需要时再才伸出,增加了相机的隐蔽性。而且,它采用全画幅底片,可拍摄的范围相对于半幅底片大大增加。Lumiere ELJY的快门速度达到:1/10,1/25,1/50,1/50,1/100,光圈f3.5,最近对焦距离:0.5m,基本在同类型相机是顶配。因此,问世后就成为了私家侦探与情报人员眼中的尖儿货,一直到60年代还有人使用。当时能用得上这种相机的,基本上已经算是特工中的高富帅了!
二战结束后,又一个谍战高峰期莫过于冷战期间,这一时期的谍用照相机不光是技术上进步了,外形上也是脑洞大开:做成手表、做成指南针、做成杯子……比如这种16cm高,外形被做成香烟的照相机,拿在手上,谁能发现你实际上是在偷拍呢?不过,相比之下,更加隐蔽实用的是这款前苏联克格勃使用的纽扣相机——镜头藏在纽扣里,小巧的机身可以收在口袋里,轻轻一按,精彩瞬间全记录……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如今胶卷已经完全被淘汰,我们所使用的的相机基本上也已经完成了全部数码化,在这样的时代,针孔摄像机都已经快普及了,传统的谍用迷你相机就走到了尽头。比如,前苏联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厂制造的一种老式旁轴照相机,因为结构简单、机身小巧、造价低廉,在冷战时期曾经是前苏联间谍们手中的标配。但因为漏光带来的暗角问题、以及感光敏锐造成的色偏,无法广泛转为民用,苏联解体后就宣告破产。意料之外,这种相机后来反倒成了文艺青年们的挚爱,暗角和偏色成就了照片的“逼格”……对,你想得没错,这款相机,就是著名的LOMO相机,文艺青年们手中的“战斗机”。
窃听风云:小心隔墙有耳?房间里就全是耳朵!
《剃刀边缘》中,警察厅长金三普最热衷的事情之一就是搞窃听:办公桌底下、吊灯顶上……到处都安装了窃听器,各种人在警察厅办公室里的对话都能够被他掌握。实际上,监听、窃听一向是谍报人员们的拿手好戏,更历史悠久。
仅仅是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子》一书中就记载了一种名为“听瓮”的设备——这是一种陶制成酒坛形器皿,口小肚大,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然后埋在地下,人就可以从上面倾听到城外方圆数十里的大声响,用来观测敌军的动向。唐宋时期,又出现了如“地听”、“箭囊听枕”等物件,原理与应用和当年的“听瓮”大同小异。而现代的窃听技术,则是在电话及无线电被发明后应运而生。一战时期,情报人员们开始采用当时很先进的矿石收音机来监听敌军的无线电通话。所谓“矿石收音机”,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机,由长导线天线加上选择信号频率的调谐器和检波器组成,因为检波器可以使用晶体矿石,所以称为矿石收音机。
因为它没有振荡器,不需要电池和电能,因此不能侦测到被监听的频率,所以理论上,这玩意儿现在还能用。不过,一战结束后,已经没有人会直接使用无线电传递情报信息,因为密码技术开始应用了。二战期间,关于破译德军使用的“英格玛”密码、以及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征用纳瓦霍族战士担任密码通讯员等故事,早已经被人熟知,且被改编成了N部电影。因此,窃听技术已经变成了有线窃听,以直接监测或录制人们的对话为主。有线窃听器,是应用金属导线连接传声器和接收机的窃听装置。其中,传声器用来收集声音,金属导线负责传输声波信号,由接受器放大声音,供操作者进行监听。有线窃听器一般都是在新建或改建房屋时就埋设在建筑物内,只要不被发现,就可以长期使用。
越做越小的窃听器,理论上可以安装在任何地方,只要伪装得够好就行。《剃刀边缘》的时代,窃听器的架设相对还比较复杂,而窃听器的体积也比较大,有心的话,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而发展到冷战时代,窃听技术已经被应用得炉火纯青,窃听器可以被装在鞋底上、可以被装在纽扣上、可以被装在镜子上,只有你想不到的地方,没有它们装不到的地方。美国甚至开发出了一款“大便型窃听器”,就是把窃听器隐藏在翔状的外形下……呃,这真是一款有味道的谍用产品啊。
而这一期间的经典案例,毫不例外的发生在美苏之间。1943年,斯大林下令对美国大使馆展开窃听行动,这次行动代号为“金唇”。行动具体开始实施是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期间,前苏联方面向美国大使馆赠送了一枚木雕美国国徽,材质名贵,造型精致,时任大使阿维列拉·卡里曼非常喜欢这份礼物,将它一直悬挂在办公室墙上。而继任的大使们也都没有将它从办公室里摘下来。万万没想到,这面国徽内部,隐藏着当时克格勃研发的最新型窃听器,它不需要电池和外来电流,就可以接收到300米以内大耗电量振荡器所发出的微波脉冲信号。直到被发现时,距离“金唇”强势入驻已经过去了8年,先后4任美国大使在办公室内的通话记录都毫无秘密可言。
测谎仪:任何谎言都会被识破?那是你受过专业训练!
有矛就有盾,好莱坞大片里,一演到刑讯调查的戏份,经常少不了让嫌疑人接受测谎仪考验的场景。《剃刀边缘》里也颇为时髦地安排了利用测谎仪对许从良展开调查、套问情报的戏份。众所周知,人在说谎时,因心理波动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方面的变化,如出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等,因此测谎仪名为“测谎”,实质上是通过纪录分析受测试者接受讯问时的一系列生理参数变化,来判断他的叙述是“真实”还是“谎言”。
因为测谎仪的属性如此,所以它一发明就被应用到了刑侦调查上——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朗伯罗梭受一个警察朋友的委托,对米兰铁路局的一起盗窃案的嫌疑人进行调查,而他使用了当时刚发明出来的“水力脉搏记录仪”,来鉴定嫌疑人是否说谎,案件破获后,他就成为了利用“测谎仪”协助破案的第一人。所谓“水力脉搏记录仪”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先在一个特制容器内装满水,然后被测人手里握住一根小棒,把胳膊浸入水中,用橡胶薄膜封住顶部的管子缠绕在胳膊上,以此来观察被讯问时嫌疑人的脉搏变化。在1914和1915年,意大利科学家贝努西与美国发明家马斯顿分别发明出了根据呼吸变化、血压变化来测谎的仪器。马斯顿发明的仪器,曾经帮助美国军方成功地破获了几宗间谍案。由此可见,测谎仪天生就跟特工是冤家对头。
而现在普遍应用的专业测谎仪,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测定一个人的生理变化,即脉搏、呼吸和皮肤电阻,而“皮电”最为敏感,也是目前的主要根据。但,机器只是忠实的纪录受测试者在受到心理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参数,并不能直接的分辨谎言本身,如果受测试者本人个性敏感,容易慌张,那么被记录下来的生理反应同样会强烈;相反,受到过专业的训练,或者心理状态极其稳定,也可能会顺利通过测谎仪的测试。经典的案例如美国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狂“绿河杀手”,就曾安然度过警方的测谎调查,专家分析认为,因为“绿河”对于自己的罪行并没有任何负罪感,因此不会像常人一样受到心理刺激,自然仪器就很难判断出他所说的话是真实还是谎言了。因此,大部分应用测谎仪协助刑侦调查的国家里,测谎结果只能作为比较重要的参考依据,更多情况下是用来认证受测者是否“清白”而非是否“有罪”。
世界上著名的几个特工组织,都会有专门的课程来培训旗下特工该如何骗过测谎仪,冷战时期著名的特工奥尔德里奇·艾姆斯,他曾是美国CIA的特工,原本担负着策反苏联情报局官员的任务,后被苏联克格勃拉拢收买,成为了双面间谍。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他曾先后两次通过了美国FBI的测谎仪测谎调查。如果不是无法解释自己家中突然多出来的巨额财富,恐怕FBI都奈何不了他。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一般情况下,如果接受测试时身体和精神状态处于很虚弱的情况,那么反应到仪器上的生理变化参数也会很弱,有些人就会采取在接受测试前故意不睡觉不吃饭不喝水,来让自己迅速进入虚弱状态,以此骗过机器。但如果接受测试时被强行注射葡萄糖等补充营养,那就藏不住了。因此,在特工组织的教学中,往往会让特工们进行精神极限训练,使他们锻炼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一种类似抑郁症发病时的状态,从而达到迅速紊乱和降低自己的体征指标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