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
今天是2017年4月12日
这是馒头说第 130 篇文章
网上经常有人讨论“后人无法超越的角色”
比如有周润发的许文强,郑少秋的楚留香,李连杰的黄飞鸿
或者有赵雅芝的白娘子,陈晓旭的林黛玉,朱茵的紫霞
有各种各样的版本
但每一个版本,有一个角色总是铁打不动的
可以说,一说起他,100个人里99个人会点头,剩下一个,用力点头
那就是六小龄童的孙悟空
【今日主打】
1959年4月12日
六小龄童出生
1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1959年4月12日生于上海,祖籍绍兴。
章金莱之所以被称为“六小龄童”,是因为他的父亲“六龄童”。
章金莱的家,被称为“猴王世家”:他的曾祖父章廷椿在农田里就开始给人表演“猴戏”,人称“活猴章”;祖父章把绍剧里的“猴戏”发扬光大,被称为“赛活猴”,到了父亲章宗义这里,因为六岁就开始学“猴戏”,所以取艺名“六龄童”,当时被称为“南猴王”。
六龄童
虽然章金莱从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艺练武,但当初要接下“六龄童”衣钵的,其实并不是章金莱,而是他的哥哥章金星——当时,章金星被称为“小六龄童”。按照章金莱自己的回忆是:
“我演美猴王并不是最好的,我哥哥才是……”
只是,章金星因患白血病,17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
“小六龄童”章金星曾在演出后被周恩来抱起
在哥哥病床前一直听他讲《西游记》故事的章金莱,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接过了家族的传承和责任。
2
1982年,一个叫杨洁的央视导演找到了“六龄童”章宗义。
杨洁说,她准备导演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叫做《西游记》。
章宗义自然知道,杨洁来找他,是来挑选“孙悟空”的。但是“六龄童”并不知道,他们这个“猴王世家”,并不是杨洁当初的首选。
杨洁最初找的是“北猴王”李万春,希望他能推荐一个出演“孙悟空”的演员。李万春当时推荐的,是自己的儿子李小春。但李小春当时是内蒙京剧团的台柱子,根本出不来。
李小春
随后,杨洁又找到了京剧武生董志华。在看了董志华主演的京剧《闹天宫》后,杨洁认为无论是功夫、年龄、身材,还是形象,董志华都跟自己的心中所要的孙悟空契合。但是,董志华有出国演出任务,京剧院不肯放人。
董志华后来还出演了周星驰的《功夫》
最终,杨洁找到了“南猴王”六龄童。
但是,最能继承六龄童衣钵的“小六龄童”已经去世,六龄童举贤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小儿子章金莱。
章金莱在杨洁面前武了一段猴戏,杨洁并不想要当时23岁的章金莱。
为什么?因为杨洁觉得章金莱看上去太文弱了,技艺也不是太纯熟。关键是看得出,家里非常宠爱他——杨洁知道这部戏要拍很久,吃很多苦,所以需要演员非常能吃苦。
但六龄童向杨洁拍了胸脯:我儿子一定能行!
就这样,章金莱进了剧组。
六龄童绞尽脑汁,给儿子起了个新的艺名:六小龄童。
3
杨洁导演果然没料错:六小龄童果然基本没有什么生活自理能力。
当时六小龄童有两件事给剧组留下了深刻印象:自己不会倒洗澡水,是父亲拎着四个热水瓶帮他倒的;自己不会洗衣服,脏衣服都是打成一大包带回家给妈妈洗。
但有一点杨洁却料错了:六小龄童肯学,肯吃苦。
进剧组一段时间后,六龄童看了杨洁寄去的样片,给儿子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形体不错,架子也有了,但是你的眼神不行!美猴王的眼神,应该是炯炯有神的。
当时的六小龄童,其实是个近视眼,平时看什么都要戴眼镜。拍戏时要脱掉眼镜,六小龄童好几次演打戏都拿棒子打到了人家,害得一时之间没人肯和他演对手戏。
但看到了爸爸的建议后,六小龄童下定决心要练好自己这对“火眼金睛”。他每天都瞪大眼睛看乒乓球,看香头,甚至看日出和日落,直到把自己的眼睛练得炯炯有神。
六小龄童后来自己回忆,自己进入剧组2、3个月后才开始找到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征服所有人的“美猴王”,开始慢慢浮现。
4
能有六小龄童,是《西游记》剧组的幸运。
但能进《西游记》剧组,何尝又不是六小龄童的幸运?
从六小龄童的“美猴王”切入,接下来,不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部收视率曾达到89.4%,被重播超过3000多次的经典:央视86版西游记。
曾有一种说法,说是1978年日本拍了一部《西游记》,急坏了当时的国人——我们国家的古典名著,怎么让邻居给先拍了?
所以,当时中央台拍《西游记》,可以说是领着“政治任务”的,而临危受命的,是导演杨洁。
1978年日版的《西游记》
但是,命令有了,装备却没跟上。
当年拍完《西游记》的杨洁曾去日本考察,被日本先进的摄影棚震惊了。日本同行问杨洁:“看你们的《西游记》的机位角度有很多,你们用了几台摄像机?”
杨洁回答:“就一台!”
日本同行大惊,简直不敢相信。
但是,这部老版的《西游记》,真的是只用一台老式的300P摄像机拍出来的。而且只有一个三脚架,角度只能平视。
那时候,没有升降机,没有移动轨,要拍从高到下的镜头,是把摄影师绑在椅子上,慢慢用绳子吊下来。
在拍《三打白骨精》那集时,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拍摄的时候,导演就让六小龄童顺时针转,摄像师扛着机器逆时针转,这样——就可以拍出晕眩效果……
《西游记》曾在央视试播3集,让人眼前一亮,并引起了关注。但也开始有人指责导演拍电视剧是假,带剧组游山玩水是真,还出国。
结果,央视派出了调查组进入剧组。没想到,调查组反而被剧组的艰苦程度打动了,回到台里,反而打报告为剧组再申请一台摄像机。但因为种种原因,《西游记》拍摄完时摄像机都没到位。
导演杨洁在指导拍摄
那么那些让童年的我们大呼过瘾的“特效”呢?
当年,中央电视台从美国进口了一台ADO特技机,可以用来做当时最先进的“蓝幕抠图”。《西游记》剧组拿来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谈话那个镜头。
但后来剧组发现,所有的人都象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这是什么情况?后来他们才搞明白,是因为他们没有买一款软件,无法实现立体效果。当时这款软件要5万美元,剧组没钱也没时间,于是就留下了这些现在看起来极为粗糙,但在我们回忆中依然神奇的“纸片人”。
还有吊威亚。
《西游记》剧组派了导演杨洁和摄像师王崇秋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因为时间有限,他们只简单地看了几天,就回来照猫画虎,边实践边自己琢磨和完善技术。
因为经费有限,吊威亚的钢丝已经磨得很细了,但又舍不得换,结果发生过很多次钢丝断裂演员摔伤的情况。有一次,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在吊威亚时钢丝断裂,直接砸到了在下面仰拍的王崇秋身上,王崇秋当场昏死过去。
六小龄童也被摔昏过去过,以致于他和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每次吊威亚钢丝没断,都要击掌相庆。
至于电视剧里那些烟雾缭绕的镜头,尤其是天宫的戏,杨洁只能使用大量的干冰。人在干冰里呆的时间久了会很不适,赤脚大仙赴蟠桃会那场戏,拍完后一个场工半天不见人,后来才发现是昏倒在地了,赶紧抢救。
5
《西游记》剧组的艰苦,不仅仅是体现在器材上。
当时有人怀疑剧组是借机旅游,那是不知道他们的路途有多艰苦。杨洁带领团走遍了26个省,光选景就花了2个月。
拍摄时更是艰苦,杨洁自己差点跌落悬崖。而我们熟悉的片尾曲中出现的那个瀑布场景,唐僧师徒四人在拍摄时也差点滑下去。
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拍摄的效率其实很低,碰到夏天,带着一身道具的孙悟空或猪八戒,汗流浃背,却不能把道具脱下。
唐僧的坐骑是白龙马,但剧组找不到白马,只能用一匹黑马刷上一层白漆代替。结果,白龙马每次到水里,不是蛟龙入海,而是由白返黑——从河里站起来,又是一匹黑马。
最让人揪心的是,央视当时觉得意思意思就差不多了,于是命令西游记剧组停止拍摄,直接拍个尾巴结束。当时,《西游记》只拍了15集不到。
杨洁返回台里再三争取,结果得到了一个退让:如果你们能自己争取到贷款,就同意继续拍下去。
结果,《西游记》剧组的制片副主任李鸿昌跑到铁道部十一工程局,争取来了300万元拍摄资金,让这部剧又拍了下去。
杨洁为了感谢他,给了李鸿昌一个“大角色”:蜈蚣精。
但其实,李鸿昌此前已在《西游记》里客串了不少小角色,能力是得到杨洁认可的。
但是,300万元也不是可以让剧组衣食无忧。随着物价上涨,景点收门票,最终,原本打算拍30集的《西游记》,又被砍掉了五集。
6
当年那样艰苦的拍摄环境,折射的是演员们的闪光。
剧本里有主角和配角,但剧组里从不区分主演和配角。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没有特别优待,主演的待遇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拍摄结束后,大家一起搬运几车皮的设备工具。
剧组当时没钱,每顿饭的标准是5毛钱。到广州这些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拍戏,一碗饺子2块5,才6个,男生根本吃不饱,导演自己掏钱给工作人员吃饭。
当时六小龄童作为当之无愧的头号男主,演一集的报酬是80元。
有意思的是,当时拍“盘丝洞”那集,“蜘蛛精”的女演员们都觉得自己的服装实在太“暴露”了,集体抗议。抗议无效后,女演员们都躲在房间里哭。最后杨洁导演让步:拍的时候可以批纱巾披风,在拍到肚脐吐丝的时候,用的是剧组男演员的“裸替”。
为了节约费用,剧组的演员一再精简,但《西游记》的出场人物非常多,怎么办?主角照样要演龙套,甚至不止演一个。
唐僧的扮演者之一徐少华,一个人演过三个角色:唐僧,唐僧的爸爸陈光蕊,东海龙王。
另一个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一人演过四个角色:唐僧,井龙王、天庭文臣、沙僧。
闫怀礼演的沙僧一直被人称道。他本人热情、善良,在剧中还扮演了太上老君,千里眼,西海龙王等近十个角色。
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一人饰演过14个角色,包括天蓬元帅,强盗,高昌国使臣等。
六小龄童作为一个没有替身的主角,演过《西游记》里的17个角色,包括长安茶客,总钻风,白无常以及道士等。
我记得有一集里,孙悟空和唐僧互换身体,其实就是要六小龄童表演平时唐僧稳重祥和的样子,而迟瑞重则要做出一副尖嘴猴腮的腔调,两个演员都表演得十分传神,足见当时他们的演技。
长期的朝夕与共,让剧组的各个演员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8年前的今天,也是4月12日,“沙僧”闫怀礼因肺部感染逝世,享年73岁。这一天恰巧就是六小龄童的生日。六小龄童表示自己今后再也不过生日了。
还有,不应忘记《西游记》的作曲。
《西游记》的主题曲以及插曲的作者许镜清先生,当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把电子音乐元素放进了配乐。他留下来的很多《西游记》音乐都被人传唱至今,但他却一直很清贫——没有人付给他版税。
《猪八戒背媳妇》那段音乐被制作成手机彩铃,一度非常风靡,但许镜清收到的版税一共只有8000元,其中一家网站支付了2.7元——这还算是有版税意识的。
好在许镜清先生在2016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夙愿: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西游记》主题音乐会。
他的这个心愿通过互联网扩散出来,引起了万千网民的支持。我有幸也代表我的媒体,与徐先生在较早取得了联系,并在传播推广上贡献了绵薄之力。
音乐会开始前1小时,人民大会堂外排起了长龙
7
从1982到1986,六年磨一剧。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剧组?
用一个剧组拍摄时的小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
《西游记》剧组有一组戏,是需要在扬州的大明寺内完成,拍摄唐僧进入这座著名的寺院。
当时,唐僧进寺时,应该披着观音赐给的袈裟,但是服装没有赶制出来,只能穿着普通的袈裟。当时大明寺的住持能勤法师知道后,把自己的佛衣借给了剧组——那是一件用真金线制成的名贵袈裟。
当拍摄唐僧进入寺庙这场戏时,导演杨洁本来想用群众演员来扮演迎接唐僧的和尚。但是,出乎杨洁意料的是,能勤法师亲自带领着大明寺内和扬州城内的20多位高僧,身披法衣,双手合十,恭敬地迎接“唐僧”进寺。
那一刻,杨洁回忆:”他们没有把这当做演戏,他们恭敬而严肃,就像对待真的唐玄奘。”
你认真演戏,观众们就会认真对你。
【馒头说】
这段时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热捧。
在我看来,这部剧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无论是细节还是逻辑,还是有不少有待提高的地方,节奏也有拖沓之嫌。
但为什么会大热?
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反腐剧销声匿迹,横空出世一部,大家自然眼前一亮。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在“傻白甜”和“小鲜肉”充斥的屏幕,在用替身甚至抠图就能“主演”一部电视剧并轻松拿下亿元片酬的年代,一帮“老戏骨”代替了“流量明星”,告诉观众:戏其实可以这样演。
2013年,导演杨洁出了一本回忆当初《西游记》拍摄风风雨雨的书,名字叫《敢问路在何方》。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杨洁写到:
“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前进。现在的事物变化太大,大得我都觉得跟不上它了。电视特技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电视剧的资金投入,成千上万元。
现在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了——金钱至上,名利第一。引导人们积极性的是金钱。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傻帽’。除去几位主演得到了他们辛苦付出后的回报以外,其他人虽辛勤劳动,却默默无闻。”
她说,时隔30年之后,她之所以愿意把拍摄《西游记》的艰苦经历写下来,就是希望告诉人们,曾经有那样一些人,是这样工作的。
“假如能够引起今人的一点感动或反思,便达到我的目的了”。
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记得六小龄童生日的意义,也是今后我们记得六小龄童,和他背后的所有《西游记》剧组人员的意义。
鲜肉终会变成回锅肉,但经典永远是经典。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