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申(90后纪录片导演)
作品:《离乡的回回》《中国说客》《Lady of the Harbour》(制作中)
•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最佳导演奖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大学生作品奖
• 第11届“半夏的纪念”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最佳导演奖、年度作品奖
• 釜山亚洲大学生电影节最高奖
• 印度德里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我希望,能一直做创作
爱上纪录片对话王申
Q
说起家乡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副画面是什么样的?
王申:我是北京人,北京其实我觉得还是比较杂的,比较多元的,我觉得现在来说可能有一个画面,类似于国贸那种摩天楼下边有个胡同,贴着小广告的那种,就是这种状态,反正就是新兴的巨型城市的那种样子。
Q
你感觉90后的标签有哪些?
王申:其实我们这一代90初的跟80末的生活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跟95后的区别就很大了,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而互联网这个东西基本是在我初中的时候全面的普及开的,如果是狭义的界定这个,更多我觉得是去标签化的东西。因为中国上几代人很大程度上更多的享受集体生活,有更多的集体意识、集体的爱好、集体的知识结构。过去的几代人是信息有限,时间充裕,我们是时间有限、信息过多,所以我觉得标签是更具有多样性。
Q
你将来想成为职业的纪录片导演吗?
王申:纪录片这个词本身跟国际上的说法不太接轨,国际上说纪录片只有一个词,就是Documentary film,但是中国很大一部分纪录片它不是film。我现在做的这种又更不好翻译了,纪录片分类有几个专有的名词,一个叫Creative Documentary,就是叫创意纪录片,还有一种叫纪录电影,纪录电影其实就是Documentary film的直译,但是我们说纪录电影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纪录片中的其中一格,还有一种就叫Independent Documentary,就是独立纪录片,其实这几种都是杂在一起的,我想做的是这三个概念中间交集的那一块。
Q
网络的新媒体对你拍摄作品有影响吗?
王申:我现在做的片子还是主要会在传统平台里做,但是网络平台也会有,主要还是电影节的大荧幕和电视。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网络都会有一部分,现在中国主要的纪录片网络播出平台就是优酷、腾讯,但是我觉得作为纪录电影来说,成型的商业模式也没有被发现。
Q
在拍片的时候会考虑商业因素吗?
王申:我觉得这个可以叫传播因素,就是怎么让片子能被更多人看到,这是个大话题了,我现在做这个片子更多是在国际的语境下做,因为我这片子本身就是在外国拍的,大背景也是一个外国最大的事,就是叙利亚难民危机的事,所以在国内谈这个能谈的并不是那么多。
Q
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你正在制作的这部片子吗?
王申:这个片子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中文名,我们现在暂定的叫做 lady of the Harbour ,直译就是港口的女人。它讲的是希腊唐人街有一位大姐,组织了一个希腊华人的志愿者团队,救援叙利亚、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难民,是希腊的海外华人和难民之间的故事。
Q
你以后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王申:其实我身边很多朋友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就是理想的,有自由创作的机会,然后又不至于经济上过于拮据,因为做纪录片,做这种类似独立纪录片的东西或者叫纪录电影,本身就不挣钱,也不是追求经济上的很大规模的提升,但是至少能让我经济上,不给我的创作拖后腿,我觉得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Q
有考虑过转行吗?
王申:我研究生电影学院读的,我的导师说过一句话,也是很谦虚的说,大概意思就是为什么我会干导演或者是搞电影,不是因为我特擅长干这个,而是因为我只会做这个。
也就是对我来说,我要转行的话,估计我也干不了什么别的,现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然后包括很多比较瘸腿的能力,也就是做影视。
我一直剧情片跟纪录片都是两手弄的,如果我下一步做个剧情片的话,也算半个转行,但我认为只是半个,因为创作技法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虽然流程上确实还是不一样,但是有很多相近的地,叙事、影像、剪辑,有很多跟剧情片,所以做剧情片反正算跨了一个职位,并不能说叫转行。
Q
给我们推荐一部您认为经典的纪录片吧
王申:我第一反应想的是一个印尼裔的荷兰导演拍的《彗星之间》。
第一,它是以人物驱动故事,跟故事片的叙述逻辑非常相近,根基就是正常电影虚构的叙述逻辑非常相近,只不过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
第二,因为这个导演之前是个摄影师,他不但技术上非常强,它的叙事性、技术性、电影语言、场面调动还有一些比较高端的文化的东西,是融为一体的,结合的非常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