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由中岛哲也编剧,指导的电影。于2006年上映,还有同名舞台剧。今天A子要谈论的是电影,后续将会继续点评同名小说。舞台剧。
(一)
电影中的主人公松子的原型很像太宅治的《人间失格》中的叶藏,无论是叶藏还是松子,如果你觉得他们和你很相似。那么我只能和你说声真是抱歉。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光明。
《人间失格》第一句话: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二者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生而为人,真是抱歉。能够把二者形象大量带入自身的可能都有抑郁倾向。
我们可能大家都可能有过这样一个想法:握着一生总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忘了自己。电影里的松子就像这时的我们,我们要为了某个人的爱而忘了自己——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松子心里渐渐扭曲。可是松子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因为父亲将所有的爱给予了残疾的姐姐,于是她被赶出家门,开始了多舛屈折崎岖的一生。
而就在松子经历了一个个希望泡沫后,松子开始堕落。松子的堕落仿佛情有可原,让人心疼。她的结局就好像是闹着玩一样,被一群孩子打死。于是有人说导演想表达的是一个悲剧的起始和结果,有人说导演想表达的是少年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或许我们看来都对或者够不对。但是“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于是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松子。
也有人说松子的恶性格是聚集了大部分人共有的性格特点,于是有了很强的代入感。这也是电影厉害和成功之处。
(二)
有人说如果松子的父亲能够给予那么一点爱,或许就没有松子悲惨的一生。很多人都是想着可是生活并不是如此。有人会说松子的形象是因为作者刻意而为之,如果没有如此极端的事件,作品就无法书写。生活并不会想电影或者小说那样,那个人的命运不会如此凄惨。
可是生活有时比电影还残忍,比电影让人无语。我么暂时先抛开作品。生活中真的没有一味偏爱的父母?重男轻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父母平常教导为我们的孔融让梨事件不就是最好的细节?
就像其中的一句台词: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会遂自己心愿。
说会写作,《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给人带来的冲击是松子悲惨一生的崎岖写照,如果把明显的冲击去除,作者想表达的是否能表达?答案是能。契科夫的作品就是如此。平淡事件下激烈的冲突。可是一般人是否能够理解得到?
援助想表达其实并没有想电影所展示那样明显,导演已经运用大量影视手法进行增强。比如色调。比如影视构图。以及戏剧上的手法,电影中的歌舞其实是属于戏剧手法和影视手段的结合。给人带来心理与视觉的冲击宠儿引起人的思考。同样运用大量影视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还有他的《告白》。
这也是中岛哲也电影特有的风格。
(三)
我很希望我能够成为像松子那样的人,哪怕第二个人松子我也愿意。有人问我为什么?
松子一生一生虽然悲惨,可是很多人因为松子而找到(过)生活的希望。作家男友,学生情人,狱友朋友他们都因为松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作家男友应为无法承受而卧轨自杀,情人因为无法承受而堕落,最终入狱,后半身都因松子而惭愧一生。除了朋友外,哪几个有个不错的结局呢?
可生活不是如此吗?生活处处充满传奇,可不见得有几个有个圆满结局。生活的结局本就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有在乎结局,有个过程不就行了?
生儿为人,确实抱歉。抱歉我的一生不能是光明坦荡,抱歉众生的疾苦,抱歉不能给你帮助。但是请你好好活着。哪怕只能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