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一部《摆渡人》,王家卫带领半个娱乐圈发微博表示“我喜欢”这件事吗?
明星们竞相转发刷口碑,而这次又有一部片子得到一众明星力挺。
大笑姑婆杨千嬅甚至看哭了。
她说:“志伟戏中有一句台词‘不是什么都可以判给别人做’,深深刻在我脑海中。所有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感动非常。”
导演曾国祥看过《一念无明》之后,也夸赞说是一个很真诚的作品。
影后惠英红觉得,这部影片很真实,“我不觉得自己看了一套戏,我觉得我分享了一个家庭的事实。”
豆瓣7.3。好评如潮,风光无限。
可怕,这难道是一部“有后台”的电影?
而实际上,该片不过200万成本。按理说,水军都买不起。
能请来余文乐、曾志伟等大咖是因为命好,得到了创意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资助。
所以,这部穷到没钱买水军的电影究竟好在哪里,能值得这么多安利?
影帝张家辉表示,
“题材和人物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接近。故事随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 ”
《一念无明》好,好就好在它的现实性,辛辣揭露家庭悲剧下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和冷淡。
这种冷漠就在普通生活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
在片中,余文乐饰演的男主阿东,在替失禁母亲洗澡时发生意外致其死亡。
本人被诊出躁郁症,需要进入精神病院一年。
这和《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贪钱怕坐牢怀疑自己有精神病,意图逃过刑罚完全是两个性质。
在精神病成为“脱罪法宝”之前,它首先是种病,得治。
片中,患躁郁症的阿东出院后,生活天翻地覆。
好友自杀,前未婚妻补刀,身边人说他弑母。
父亲枕头下藏着自卫用具,仿佛随时要跟有精神病的他干架。
尤其是天台上,父子摊牌的那场戏,一句“我不认识你”何其残忍。
当曾志伟饰演的父亲熬不下去给在美国的另一个儿子打电话求助时,
儿子说:你把阿东送回精神病院,自己选间条件不错的老人院,钱不是问题。
这个时候的曾志伟问道: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开始,阿东决意照顾病母的时候,未婚妻说可以把她送到养老院。
而现在,父亲无能为力的时候,阿东弟弟同样说可以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无论是养老院还是精神病院,都是在逃避,都是在自保。
亲缘薄,人有病,社会无药。
即使血脉相连,结果也不会不同。
记得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段对白:
因为痛苦,所以曾志伟饰演的阿东父亲从一开始就选择逃避,丢下病妻和孩子,离家不顾。
最后能接儿子阿东一起住,还是因为“良心发现”?
片中有这么一段,出院之后的阿东再次发病,跑到超市边痛哭边往嘴里塞巧克力。
周围的顾客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潜台词:嗨,这里有个精神病。
拍照上传p图,一键美颜,或许就是“现代人的关心”。
随手拍下,放到网上,很多人观看、评论、甚至人肉,一群卫道士在网上主持正义。
而真正的受害者淹没了。他感受不到温暖,只有伤害。
片中曾志伟有一句台词,“我不求你们帮忙,只求你们不要落井下石。”
精神病患者在电影中很容易被做污名化处理。
杀人狂魔,连环凶手,变态,这些标签过度放大了普通大众对于精神病患的偏见。
就算是曾志伟饰演的父亲也要担心儿子突然发狂杀了他。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他们不了解躁郁症。
他们只知道阿东有病杀了母亲。
觉得这是个可怕的人,随时都会带来危险。
以自保为前提的关系绑定,不可能去了解受害者。
或许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味指责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一种“同理心”。
了解对方,了解他的处境与痛苦,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给予关心。无论是家人还是社会。
片子4月7日上映,很想去看看被我们忽视的这群人,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那个旁观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