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奇葩说》和《朗读者》赚足了我的眼泪,直到我知道故事是假的!

《奇葩说》和《朗读者》赚足了我的眼泪,直到我知道故事是假的!

if 姐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现在的综艺节目有多少是真实的?

之前曾经与一个电视台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的综艺节目啊,几乎都存在造假现象。本来姐不愿意相信,最近写稿却发现了一个“巧合”,让我开始有了疑虑……

说到《奇葩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一定是个性的选手,个个都是有故事的好同学。他们以第一人称自曝了有很多鲜活的经历,身边的朋友也总被拿来做案例。

姐一直以为,奇葩选手讲的都是真人真事。

比方说那个叫董婧的女辩手,看过最近两季《奇葩说》的盆友都认识她。

她是一名民生调解记者,在辩论时很喜欢拿采访对象举栗子。

正因为她民生记者的身份,观众对她所讲的内容非常信任。可以说,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她是真实、着调、理性的代名词。

但前几天if 姐在写《“我想跟去世的爸爸好好说再见”》那篇稿时,无意中发现她在节目中讲的一个案例,与2013年柴静《看见》一期节目中的案例有99%的重合度。

董婧的案例出自2016年《奇葩说》第三季,辩题是“该鼓励病危者活下去吗”,当事人被她称作“张爷爷”。两个故事有多像,看细节。

相似细节一:4年、呼吸机、鼻管、尿管

董婧说,张爷爷病了4年,一直靠各种仪器维持生存。

《看见》中,柴静也是这么说的……

柴静还在博客中提到了患者插尿管的事:“除了呼吸机,严重的时候,他需要插上胃管,静脉插管,尿管,还有胆囊的引流管。”

董婧说,4年里老人没有摘过呼吸机。

柴静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相似细节二:不能讲话、哭

董婧说,老人已经不能讲话,发泄的方式就是哭。

再看看柴静的描述…

相似细节三:轮椅、眼睛看不见

董婧说了一件小事,老人坐轮椅出去看看,但眼睛已经看不见了。

连这段都和柴静的案例一模一样……

相似细节四:患者怨恨

董婧说,张爷爷很怨恨老伴儿,为什么不放他走。

在柴静的采访中,这分明就是老爷爷对他老伴王奶奶说的啊…

相似细节五:20年

董婧说,病人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活20年。

这个20年貌似也是出自柴静采访的医学专家口中。

当董婧声带哽咽讲述张爷爷的故事,并把现场变成泪场时,姐只想知道,她到底是事件的采访者,还是新闻的搬运工?

世界上就真有两个这么像的爷爷?

还都被两个名字叫jing的记者采访了?

如果董婧直接说故事是搬运或借鉴了别人的案例,if 姐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董婧强调,张爷爷是自己采访认识的!

好吧,你说是就是吧……

if 姐和身边人讲了这个事之后,大家都对《奇葩说》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你说以后看节目,再听到那些亲人闺蜜的故事,能不担心这些只是导演组的段子吗?反正if 姐对节目心存顾忌了。

最近还有一档节目很火,就是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真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李亚鹏也上了这个节目,曝光了许多一家人相处的细节。他还在节目现场给女儿读了一封信《致女儿李嫣》,却被细心的网友扒出“手动美化”——只是把2007年的博客翻新了一丢丢。

if 姐特意找来新的信件,与2007年的博客对比了一番 ,发现确实是新瓶装旧酒。

开头描述半夜回家的场景:

细节1:抱着李嫣的部分增加了“小时候”;

细节2:删掉了与离异妻子王菲相关的内容;

细节3:把床头的热奶器改成了加湿器(毕竟07年时李嫣是1岁多的吃奶娃娃,如今是11岁的大姑娘)。

▲2017年新版。

▲2007年旧版。

关于嫣然基金:

细节4:把“记者问”换成了“朋友问”(莫非这位记者晋级成了朋友?);

细节5:还加了一句“非常乐意看到她的加入”,强行表态愿意女儿为基金工作(广告打得够足……)。

▲2017年新版。

▲2007年旧版。

关于受帮助者的描写:

细节6:新版本加入了他们多么感激涕零——“他们会给你深鞠一躬,甚至屈膝下跪。”(嗯,李亚鹏说希望女儿成为这样的人……)

▲2017年新版。

▲2007年旧版。

改这些也能理解,毕竟过去10年了,懒得再写一封信,把旧的拿出来翻新,总要注意一下时效性。但改下面这个,if 姐就不能理解了。

在节目里,李亚鹏告诉董卿,他会陪女儿上80%的野外观察课。

但是在2011年的《杨澜访谈录》中,他却说基本上都王菲在带女儿,自己经常出差没什么时间。

李亚鹏还说教了女儿读《金刚经》。

但其实《金刚经》也是王菲教的。

李亚鹏玩得一是偷换时间概念;二是移花接木,把王菲做的事安到自己身上。但是在科技时代,说出去的话永远收不回来,如果只是把往事随便改改细节再拿出来晒,自相矛盾必然导致啪啪打脸。

李亚鹏自己都明白,“教育有时就是来自于言传身教”。何必为了在公众面前塑造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反而给女儿树立了坏榜样?!

这种用“人工滤镜”美化故事的情况,在综艺节目中屡见不鲜,重灾区是各大真人秀。为了保障情节激动人心,人物形象突出,遍地都是套路和台本。

梁博虽然是《中国好声音》的首季冠军,但还是耿直地爆料节目导演说选手的故事不能太平淡。

节目组问他拿到人生第一把吉时的感受,梁博的回答是“特别开心”。

节目组觉得不够,给他“加料”编了一段:

梁博果断拒绝了:

刘欢也公开说过,离开《中国好声音》导师阵容原因之一,就是受不了节目组编故事。

刘欢爆料:“基本上胡编一个事,然后第二天出去,因为这个事,然后就开始乱了,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底线。”

他并不喜欢“中国好声音”变“中国好故事”的节奏…

“故事,可以有,但是故事不是制造出来的。”

耿直girl赵丽颖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真人秀有剧本……但你没注意到身旁“跑男”郑恺的尴尬神情吗?

参加真人秀《一路上有你2》时,张智霖提到过节目组给了他“怕老婆”的设定:

总觉得现在的综艺节目背后充满了焦虑感——哎呀这个人物没什么特色啊,过去不够惨,现在不够high,观众记不住啊,得啦,咱们编点料吧!

但编出来的,经过油添过醋的故事和人,真的更有意思吗?

素人海选节目,选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台就哭;

明星夫妻亮相,对对都虐狗,男方都是24孝老公,对孩子无微不至;女方都智美双全,有了娃还有身材,事业心ganggang的;

年轻偶像每个人都艰辛无比,而且是“你不知道ta有多努力”那种努力,受到老前辈们各种夸奖,一上新片就演技爆棚;

最初的感动,最后都是套路。

电影剧本行业,有个术语,叫“人物弧光”,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这样定义这个词——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这种人物的变化就是人物弧光。

但咱们现在看到的真人秀和明星,层层包装,却没有“弧光”。每个人出现时都力求完美到闪闪发光。

真实的性格和成长历程,因为“会不会显得品格不好”被掩饰。而真实发生的故事,加了料以后再来回顾,又到底是感动多还是出戏多?

其实,最动人的,就是那些最真实的。观众对“不完美”的包容力,远比超过对“完美”的苛刻要求。

比如去年金马奖下了“双黄蛋”,周冬雨和马思纯同时摘得影后桂冠。两个小妮子从听到获奖就开始懵逼,手牵手上台后也是一起傻笑一起哭。

周冬雨第一个发表获奖感言,不知道该说什么,手足无措,只好发出了一连串微微尴尬的“哈哈哈”笑声。她的笑声倒是把颁奖现场的人都逗乐了。

周冬雨第一句话直白地说:“懵了。”然后才想起来给大家鞠躬。

港真,她致辞的内容不是很有逻辑。竟然先提到无关痛痒的经纪人不让她披披肩,空调太大。

一顿感谢后,她又补了一句“我们家没有一个做电影的,觉得特别光宗耀祖”,被某些人解读成是在黑马思纯。

其实看直播的观众都能体会到她的激动心情,在当时的状态下,她的脑容量大概只够完整地说出感谢词。

马思纯的致辞状态也没好多少,不断自我吐槽“哎呀我又要哭”、“哎呀什么东西说得”。

两个人还在台上聊起了天:

“我忘了谢谢你了”“没事没事”。

“我们一起得奖,是破例吗?”“我不知道……”没事,这不重要。”

无法掩饰内心狂喜,激动得口不择言……她俩这种感言绝对不是教科书式的,不是团队提前准备好的。

你能看到两个活生生的女孩——周冬雨活泼伶俐、脑子快、讲话前不会顾忌太多(所以经常说错话)、对人热情但不够周到;马思纯更持重一点,会感恩,但有了提名也会患得患失,有了工作成绩(拿了影后)就想让家里人别急着逼婚。

她们都不完美,但是好真实。

很多人都被她们流露的真情所打动,哭得稀里哗啦,比如林依晨,还有if 姐。

像这样充满“活气”的人,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在2013年奥斯卡颁奖礼现场,大表姐被宣布获得影后,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她走上台阶,不小心华丽丽地摔了一跤。

事后接受采访,她承认自己特别想爆粗口:“摔倒当时我想说什么?你们知道的,那个F打头的词。”

动图

但因为真,所以糗事反而变成了萌点。

第二年的届奥斯卡颁奖礼红毯上,詹妮弗·劳伦斯又摔了…没有人笑话她,她大概是唯一一个因为摔跟头博得好感度的女明星。

没有好莱坞女星完美的身材,因为她从不靠节食减肥。2013年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如果有人敢在我耳边叨叨减肥两个字,我会对她说:滚蛋,要减你自己减去!”

但接受采访聊电影特效,大表姐上来直接抱怨,拍X战警时,外形不是特效,所以没办法用电脑瘦腿呢…

比起一杆子P腿拉长到天际,然后说“照片没有PS过是原片”的女明星,真是可爱到不知哪里去了。

詹妮佛劳伦斯一点都不高大上,她让人喜欢的地方就是,全身上下充满了人性的弱点——糊里糊涂在重要场合摔跤,也不好好反省自己,还悻悻的抱怨;特别喜欢披萨和奶酪三明治,减肥无能,但出镜时一样有“能不能看着瘦一点啊?”的小虚荣。

她的表情包不难模仿,难模仿的是,对自己缺点的坦然和接纳,是那种独一无二的生动。

还记得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世纪乌龙吗?

在颁发“最佳影片奖”时,嘉宾念成了《爱乐之城》。众多主创呼啦啦走上台,挨个开开心心致感谢词。

这时候,制片人乔丹·霍洛维茨(Jordan Horowitz)发现了错误。他立刻打断同剧组人员,绅士地请《月光男孩》各位主创上台,重颁…

虽然出了一个大乌龙,却让场上所有人都表露出了最真实的反应。

一脸不可思议,连着说了两次“OMG”的石头姐。

在一旁无语凝噎的高司令。

恰恰是这些真实反应,成为了这届奥斯卡最好看的一幕。事后,主持人自己还不忘在节目里吐槽了一番。

没有人真正在意奥斯卡这样的国际大奖,犯了小孩子过家家般的错误,因为是人都会犯错。

比起假装啥事都没发生,删稿、下关键词,伪装出一个完美结局,这样的奥斯卡,虽然有客观存在的流程问题,但也很有意思啊。

观众不是傻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类。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但只有真情实感做基础,才有真正的感动。

和虚假的完美比起来,我更喜欢有缺陷的真实。你呢?

关注微信if_fashion888,微博@-IF时尚-

搜索if时尚,下载app,每天都新鲜单品,文章等着你。

喜欢我,就赶快点击下方关注头条号哦

《教父》导演另一作品 三位主演满足大家对摇滚气质的全部幻想

上一篇

《教父》导演另一作品 三位主演满足大家对摇滚气质的全部幻想 《教父》导演另一作品 三位主演满足大家对摇滚气质的全部幻想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