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媳妇儿在写论文,也和我说着她的论文计划,我也有一句没一句的应和着,她拍了下手,我立刻就明白了,然后重复了一遍她说的计划,这样就好说明我在认真听她的计划,说完我也给予了肯定!
但是我今天想说的并不是关于我的爱人,而是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这个人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他曾经客串过韩寒的电影,台词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起初我并不知道他,说起来还是上大学喝酒的时候,姨夫和我说的贾樟柯这位非著名导演,那时候我的脑子里觉得,中国的导演就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徐克这些人,但是姨夫告诉我说贾樟柯是和他们不同的人,直到我看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
那我们我们回归到这里,就从这聊起,《二十四城记》讲述的是三个厂花五个工人的事情,其实更像是纪录那个时代的八个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但是事情远不会这么简单不是。在贾樟柯看来,电影应该回归讲述而不是有太多的动作。而“讲述”是一种动作的表现。
......
无论是在最好的时代,还在最坏的时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是不可被忽视的,《二十四城记》里有八个工人讲述了八个故事,我想这里面也会有你自己。
故事就发生在60年的国营军工厂,由三个女人的虚构故事和五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的,因为在贾樟柯看来,历史就是由虚构和现实组成的,我也很赞同他的这个观点。
我觉得《二十四城记》是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他更像穿梭于一些媒介中的东西,具象到某个东西却又不知道是什么,例如这个电影强行作用了纪录片的一些方法,这也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觉,另外说电影的导演身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记者,一个采访者聆听者被采访者讲述!
里面也会有一些跨越(媒介:音乐,肖像,诗歌,文字......),这种跨越也是有一些矛盾的,例如导演本该是知道整部电影,将要发生的东西的。
但正是导演跨越到采访者之后,会限制性的不会知道这些东西,所以电影表现得是我可以拜访到的东西,放弃了那种全知的视角全知的去叙述。那些隐藏的东西,就成了这部电影的重点。当跨越到导演这里,贾樟柯就运用了诗歌的方式去回归到全知视角和叙述,但是这种叙述,不会让观影者感觉到突兀,也许这就是说很多人都把贾樟柯说成诗歌诗人的原因吧!
整部电影是讲述关于逝去的故事,孩子的逝去,爱情的逝去,青春的逝去......,而这些逝去的东西是抽象的,所以表现出来也比较表象。另外电影中论述者以及采访者(贾樟柯),都会带有方言,但是到了吕丽萍这突兀的出现了普通话,这让我觉得是走着走着掉进了深坑,整个感觉就都断了!
拙见于此,望大家不吝赐教!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