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飞上天》再一次证明,中国电视剧整体好于中国电影。当然,名字差了些火候。
和电影不同,电视剧不背负那么大的包袱,更多时候,它起到情感按摩的作用。《鸡毛飞上天》属于力度和穴位,都恰到好处那种。
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对社会心理文化的把握。一部剧集的流行,一定是契合了大多数人的某种心理需求。义乌这两个字,在此时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那么简单了。
它是一种商业模式,一种经营精神,更是一个梦想的载体。随着义乌小商品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些小商品背后的可能的故事,就必须面对被演义和被传奇的命运。这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消费。
在这过程中,每一个观众都愿意把主人公替换为自己。毕竟,这是近代中国,唯一一次亲眼见证的,靠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改变了命运的最大概率事件。至于是后悔还是庆幸,那就是各自命运的反照了。
其次,影片也的确把这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的大致走向,梳理了出来。从个体户到私营经济再到电商,以及这几次变化所产生的漩涡。通过一个家族的时间轴线,辐射开来。这种代入感,被起伏的节奏和精彩的表演,塑造得非常动人。
说到表演,不能不恶狠狠地夸奖张译和殷桃。关于演技,我就不多说了。相信我,任何偏离事物发展规律的事,都会被时间纠正。影视对明星的需求是永恒的,对表演的需求也是永恒的。震荡值只是两者比例的调和,不是每个观众都能用母语说出其精妙与粗浅,但不代表没有感觉。
最后就是,颜值是快消品,表演才是耐用品。
为二人表演加分的是,各自的形象气质。作为重庆妹子,殷桃本身的属性中就有辣的成分。那种劲劲儿的感觉,是骆玉珠这样的人,观众所能想象的,也可能就是当时杀出重围的必备元素。
张译身上的那种民间性和他独特的狡黠,营造出一种远近亲疏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财富的变化,会给陈江河制造一种差异感,最难得的是,这种差异,被演员用一种质朴的东西,填补完成。
有钱之后,他和她都没让生出仇富的情绪。
这是演员身上长期带有的气质的折射。观众对角色的认可,既来自于角色,也来自演员长期以来的公众印象。二者叠加,才更接近观众心里的认同感。
相反的例子,如让甄子丹在《武侠》开始,演出一个造纸工人,挨了多少揍,观众都不着急。还比如葛优出演《夜宴》,作为皇帝,一出场,观众竟然笑了。演员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就可能衍生出多坚硬的壳。
当然还有围绕在陈江河与骆玉珠身边的人,《鸡毛飞上天》的配角都罕见的精彩。除了表演,他们的命运起伏,演示了当金钱以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强大的力量冲击而来的时候,人性的无数种可能。也说明了,陈江河与骆玉珠为什么可以走的更远。
王旭的几次转折和成长,尤其值得称道。这种创作心态,非常难得。
《鸡毛飞上天》前半部很好,尤其是年代戏部分。但后面关于商战的部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想当然的成分增加,我想,相对于年代戏,这一部分的生活可能是主创所缺失的。
好在下盘不稳的这一部分,被一种更为沉稳的感情操控着,比如陈江河与骆玉珠的感情,王旭和邱岩的感情,没有出现太多的塑料味。
还好,还好。
【本文原载于 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