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一直以来都是悬疑电影中的“常客”。因为人格的不连贯性通常会模糊真实与幻觉的界限,
你以为你看到两个或者多个人,但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用来制造反转。
从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到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再到后来的《致命ID》,几乎都做出了类
似的处理,在影片后半段甚至结尾处才揭晓多种人格的存在。
不过最近刷屏的一部多重人格题材的电影却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上述老套路。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
了,我说的就是由“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分裂》。
这是一部主打悬疑的电影,很多号都已经写过了,所以剧情我就简单讲讲,重点给大家说些专业的
“干货”,这样还没看过影片的朋友们也不用担心剧透。
整部影片始于一场绑架案——某天,明显和同龄人格格不入的怪女孩凯西和她的两个女同学正准
备一块坐车回家,却遭到了一名看起来凶狠蛮横,且存在着一定强迫症倾向的神秘男子的袭击。
凯西与神秘男子
随后三人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囚禁在灰暗阴冷的地下室。
“完了,遇到变态了!”——如果没提前被剧透,我相信这是大部分观众看到此处最直观的感受。
而影片接下来的情节也的确有向“变态猥琐大叔囚禁蹂躏少女”方向发展的趋势:
神秘男子进入地下室,粗暴地把其中一名少女带到另一个房间,并强迫她为自己跳舞。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看得仔细,也会发现导演在呈现囚禁少女的环境时,特意安插的一些小细
节——在枕头上,卫生间的洗手台上,都摆放着黄色的小花。
这些黄花不仅与充斥着恐惧和暴力的戏剧情境格格不入,与影片开场悬疑惊悚的整体氛围也存
在割裂,与神秘男子的控制狂形象更是完全不搭。而它们之所以会出现,在我看来其实是导演
做出的暗示——地下室里,还有“其他人”。
而很快片中的三位少女就发现了与神秘男子对话的另一个人——她身上穿着裙子,脚上是高跟
鞋,说话声调很尖,透过门缝看感觉肯定是个女人。于是三人急忙大声呼救。
可等门被推开,眼前的一幕却让她们大吃一惊:“女人”和神秘男子竟然是同一个人。
与此同时,影片引入男主与其心理咨询师弗莱彻的会面——
这一次他的身份又从绑架犯、异装癖变成了有点儿多动但极富才华的时尚设计师巴里。
于是通过男主的几次外表的变化以及接下来他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内容,坐实了他拥有多重人
格的特征,观众对这个人物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真实身份是凯文,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
展出多达23种的人格。
影片主要展现的是其中的三种,即前文提到的实施绑架的强迫症控制狂丹尼斯,保守的信教“妇
女”帕特里夏,以及接下来出现在三位少女面前的9岁小孩儿海德薇格。
而从人物出现再到几个重要人格悉数亮相,影片只花了不到3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交代。这便是
《分裂》相较于它的那些“经典老前辈们”最不同的地方——
多重人格不再作为最大悬念被藏着掖着直到最后,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就作为一个基本的信息点抛给了观众。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这个信息已知,电影又靠什么来制造悬念、吊起观众的胃口呢?
在我看来,本片对于悬疑氛围的营造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
首先,“多重人格”虽然是《分裂》的最大噱头,但却并不是它的唯一标签。
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它同样是一部关于“密室囚禁”的电影。而这类电影往往天生就具有悬疑属性,
因为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代入受害者的角度,并随之对其接下来的遭遇产生忧虑与期
待——她们会被怎样对待?最终能活着逃出密室么?
这便制造出一种期待式的悬疑氛围。
商量如何脱身
其次,“密室囚禁”类电影通常还伴随着第二重悬念,那就是施害者的动机。
从《心慌方》到《电锯惊魂》,我们常常会看到被囚禁者在醒来后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我?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般来说,当施害者是一个人的时候答案猜起来更简单一点,无外乎就是极端的爱、复仇、性欲、施
虐欲,要不然就是单纯心理变态,无差别挑选受害者。
分别因爱、复仇、性欲囚禁的《捆着我,绑着我》《老男孩》《白衣绳地狱》
而对于本片来说,“多重人格”这一元素的引入则让犯罪动机的问题变得愈发的复杂,因为分裂出的多重
人格相当于多个人,而且不同的人格对绑架囚禁一事态度并不一致:
比如有一部分隐藏人格对绑架行为充满恐慌,接连几天给心理咨询师发邮件,非常迫切地想要寻求帮助;
而直接参与绑架的三种人格,对绑架动机的交代也是遮遮掩掩,吊足了观众胃口。
最先出现的人格是丹尼斯,其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抓少女回来是为了看她们跳舞”。但随后登场的帕特里夏
却马上否认了上述可能。
她的话暗示着囚禁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丹尼斯的小癖好那么简单,而是为了更深层的目的——丹尼斯知道
你们为什么会在这儿,我不会允许他碰你们;
接着海德薇格出现,年纪尚小的他或许并不理解丹尼斯与帕特里夏具体要做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他掌握着
重要信息,并借着“童言无忌”的设定交代给观众——他提到丹尼斯曾跟踪女主之外的另两个女生,并且跟踪
了四天。
也就是说,绑架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早有预谋。
而除此之外,海德薇格还在无意中透露——“他”要来了;
于是悬念进一步加剧:“他”是谁?“这个“他”和帕特里夏与丹尼斯策划绑架的深层次原因有关么?
而从接下来丹尼斯所言来看,确实如此——你们是些受惊了的食物,怪物(他)要冲着你们来了,冲着你们
三个。
看到这或许有的朋友会有点懵逼,那么我来总结一下就是——
男主角具有23重分裂人格,并且这些人格大致分成了两派。其中丹尼斯、帕特里夏、海德维格属于
一个阵营,他们夺去了主体的控制权,共同参与了绑架,且目的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某个
即将到来的“怪物”。
就问你怕不怕
而其他属于另一个阵营的人格则不那么认同绑架,但他们大部分时间被上述三种主导人格压制着,所
以只能在短暂出现的时候,趁机给心理咨询师发求助邮件。
所以对于本片来说,虽然多种人格的悬念从最开始就已经揭晓,但它通过嫁接“密室囚禁”类电影的方式,
又成功地牵引出诸多新的悬念。
于是顺理成章的,《分裂》接下来的剧情便沿着双重悬念所导向的两条线索展开——
被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博弈,以及囚禁动机中涉及的“怪物”。
这边,被囚禁的三人积极实施自救,男主则一次又一次的阻挠与追捕,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这对冲突正是影片前半段剧作张力的主要来源,也为观众奉献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猫鼠游戏”——其中
一个女孩试着在小孩人格海德薇格主导的时候从天花板逃出去;
可由于房屋结构复杂,逃出密室的她发现外面仍是密室,于是只好暂时躲进衣柜里。结果很快就被变回
丹尼斯的男主找到,并在接下来被强迫着脱掉衣服关进小黑屋。
不久后又有另一位女孩趁着在女性人格帕特里夏主导时试图偷袭;
结果同样是跑进死胡同,又被追了回来关进小黑屋。
没有着急逃跑的只有女主,她在冷静地分析形势之后与海德薇格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容而又耐心地等待
最合适时机的到来。
与此同时,那个关于“怪物”的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在丹尼斯和帕特里夏看来,它是隐藏在本体内的第
24重人格,也是最具破坏力、最强大的一个,能够飞檐走壁,皮肤刀枪不入,身体各个方面都已经突破了
正常人类的极限。
而丹尼斯和帕特里夏之所以绑架少女,便是要以献祭的形式迎接怪物的苏醒。
而影片到了后面,这个所谓的“野兽”人格竟然还真的出现了,并展现出近乎变态的本领。
也就是说,除了“多重人格”“密室惊悚”,影片在后半段又引入了明显带着科幻味道的超自然元素。如此任性
且强势的转折受到了一部分观众的诟病,但在我看来,这也是本片对于传统的多重人格电影的又一大颠覆。
以往的相关电影,不论人格再多,却始终没有跳脱出“人”的范围。而《分裂》则突破了这一局限,在人格分
裂的基础上延展出前所未见的“兽形人格”或者说“超能力人格”。
乍一听似乎感觉很扯,但实际上在心理学上也确实能找到一些理论支撑。
首先,多种人格为什么会产生?一部分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就是逃避和保护原来的自己。说的通俗一点,
就是当一个人遭受到强烈折磨或残忍虐待的时候,会否定自己,想象自己如果是另一个人该有多好。那么
当这种想法持续下去,便会在身体内部生成另一个人格。
具体到影片中,我们的男主凯文从小便受到强迫症洁癖母亲的折磨,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才会发展出像丹尼
斯这样做事一丝不苟的人格来保护自己。
从凯文到丹尼斯,代表着主人格从软弱变得更强大。那么既然这一过程是可行的,是否意味着还存在着变得
更强大的可能——这便是丹尼斯一直相信野兽存在的原因。
而他之所以想要唤醒野兽,也正是处于受伤之后的自我防御心态。
除此之外,片中的心理咨询师所秉承的观念其实也对野兽的出现做出了预言,她认为“多重人格”不仅不是病,
恰恰相反,她相信——
这个群体的人通过自身的遭遇,开发了人类大脑更大的潜能。
这也不是无稽之谈——
比如片中提到的失明女子患上“多重人格”后重新发展出视力的案例,现实中便真实存在。
不过,把原本的“病态”说成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新方向”,本片在表达上可以说相当大胆。在这里我无意对这种观
念的正确与否做更一步的探究,一来是因为问题本身在学界内就有争论,二来是由于再往深了说又势必要牵扯
到更多的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专业知识。
但毋庸置疑的是,《分裂》为我们看待所谓的各种“心理疾病”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传统的多重人格电影
比起来,其实我反倒觉得它和《雨人》《美丽心灵》等片子的渊源更深一点。它们其实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
别小瞧了那些被社会定义的异类,他们和我们一样,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别害怕成为异类,因为有时候,别人口中
的错误背后就蕴含着一种尚未被发掘的潜能。
当然,就算抛掉上面这些大道理,“一美”穿梭于各个角色之间的表演看起来就很过瘾。单单是他对于多重人
格、多种角色极为出色的诠释,就已经让影片非常具有观赏性。
那么除了一美,片中女主的身上又埋藏了哪些故事?她与各个人格之间产生了哪些互动?最后能否成功逃脱?
关于这些问题,大家还是自己去电影中寻找答案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