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捉风捕影)
当我们谈论大片以后的张艺谋的时候,骂声多过一切,形式感强,团体操码人,故事弱等等,张艺谋也承认,这就是他的优缺点,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曾经还在现实主义中沉淀的他,《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当然还有那部永远的经典之作《活着》。
《活着》
这部1994年的作品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不想最后却被气势更猛的《低俗小说》摘走。虽然张艺谋前面刚拿了柏林,并且这部《活着》也备受瞩目,但是《低俗小说》是天才的昆汀的第二部作品,其中包含的才气和新鲜感是《活着》所没有的。
《低俗小说》
关于《低俗小说》,有的影迷肯定会说,没觉得它有那么牛逼。 打破时间的线性叙事,分段落叙事,这不是很常见吗?小编也同意,尤其是在世界现代电影史上,这确实不是创新,早在50年代的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和日本影片《罗生门》种都是打破线性叙事,那么《低俗小说》到底好在哪儿啊?以下小编个人看法。不管是非线性的叙事,还是大段大段经典的独白,这些都统一在电影内部的张力之中。
日常下的暴力造成的戏剧张力
首先影片中的人物特点极为鲜活,并且在每一段段落中,有很多既日常又有些啰嗦的对话,当我们以为这是冗长的闲聊时,血腥和暴力就在下一秒出现。对,影片最大程度上给观众心理期待带来惊喜,这种本身就带有的张力潜藏在每一个段落里。并且在看似独立的三个段落中又通过不同视角的呈现把冲突加强。
三个不同视角下的独立和呼应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昆汀从《落水狗》就一以贯之的暴力美学,不知道大家到底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喜欢《低俗小说》,在那么逗逼的黑帮人物的无赖日常中,在银幕中呈现暴力冲突和洒血浆,真是无比炫酷。当然到后期,昆汀在《无耻混蛋》《被拯救的姜戈》中再次升级了这种暴力的美(但是接受程度低的观众可能会有些不适)。
从这一点上我们再反观《活着》,从小说到电影,故事非常完整,人物众多,都很鲜活,讲述在中国的政治运动中小人物福贵的个人史诗。从各方面看都是无懈可击,视听上,结构上,都是典型的张艺谋的特点,放在张艺谋的作品体系中,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但是放在纵向的电影史中来看,新意不够,反而从戛纳关注的点来看,影片的政治背景和倾向更大于影片本身。
当然,以上小编的个人见解。《活着》很荡气回肠,《低俗小说》也是很酷炫,个人都很喜欢。比如要是当年戛纳的评委里多几位华人或者对中国电影感兴趣的评委,会不会金棕榈就能给《活着》呢。但是还有另外一点值得宽慰,即使《活着》没有拿下金棕榈,但是它却拿了评审团大奖,人道精神奖,并且葛大爷也是拿下了影帝奖。拿不拿奖这东西除却过硬的质量之外,本身就是很看运气的事儿。
同是1994年的《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
1994年对电影来说是神奇的一年,那一年除了这两部经典影片,在奥斯卡上《阿甘正传》《艾德伍德》《子弹飞跃百老汇》《燃情岁月》《生死时速》《狮子王》这些佳片云集,当然还有在奥斯卡上颗粒无收的《肖申克的救赎》,这么一讲,获不获奖还重要吗?这些经典能够穿越历史和国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中流传下来,这才叫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