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本期节目文案——希区柯克(下)

本期节目文案——希区柯克(下)

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

1980年4月29日,一名光耀影坛的巨星逝世。此后数十年间,不断有杰出的影坛新秀相继涌现。他们的崛起既与电影工业的繁荣相映衬,也预示着未来个性化衍伸的图景。

彼时,电影艺术走过将近一个世纪,历代大师和名片佳作的积淀,为这批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提供了多样的创作摹本。在他们焕发生机的影像序列中,每当论及悬疑和心理学,那颗启明星的影子就不时浮现,注入灵感跃动的光芒。

时至今日,对全球数以亿计的影迷而言,希区柯克,依旧是那个引领时代变革的巨匠。他不仅维持了商业与艺术性之间绝佳的平衡,更将技术转化为平行时空下特定的暗号,通过惊心动魄的故事表象,透视上世纪中期的社会风貌。在《后窗》中,他创设性地搭建起一个看似单调的场景,又在画框各处埋下大量蛛丝马迹,仿佛里外嵌套的盒子,封存着琐碎日常中的秘密。

影片开场由连贯的主观镜头组成,主人公杰弗瑞因伤呆在家里,每天靠着邻居家的小剧场打发时间。这一嗜好既保证了情节的蜿蜒深入,也影射出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偷窥的道德边界。希区柯克在采访中说:“坦率来讲,这就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我想这是人类的天性。”通过局部特写以小见大的做法,引得后世众多导演如法炮制,更与当下复杂的现实情境遥相呼应,让我们看到影像不老的魅力所在。

和希区柯克其余几部代表作相比,《后窗》没有太多出人意料的转折,亦没有尺度骇人的惊吓,说它是一部推理片都着实勉强。它更像是一件实验品,是将多重空间打破后进行组合的叙事乐章,是为视觉上色的涂鸦墙。就像格蕾丝•凯利四套吸睛的裙子,衣着清凉的舞蹈演员,孤独的作曲家,这些元素貌似和凶杀案相去甚远,却又奠定了影片形式上的出彩。通过种种流行标识的混入,将诸如肢解抛尸的重口味桥段无形冲淡,摇身为平民侦探的故事增添不少生趣。

《后窗》日后收获的如潮好评,催生出一批形态各异的仿制品。只是刨除了希区柯克的布局谋略,再多努力也往往沦为空洞的移植。2007年希亚•拉博夫主演的翻拍版中,女主角和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枕头无异。

原版中的莉莎,则凭借过人的仪容和胆识,将那个年代梦幻般的女性形象演绎得鲜活生动。她不单是形如金丝雀的美人,还勇于挑战正统观点、抒发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在和男友的争辩中,她虽无力摆脱约束,却已具备了独立发声与自我表达的意识。

一个广告商偶然卷入黑帮头目的交易,在接近真相的途中,他和美艳而神秘的金发女郎邂逅,却走上一条更为险峻的道路。1959年上映的《西北偏北》,将一连串的问号,包裹在公路片的外壳之下,再度缔造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高峰,对包括007系列在内的谍战片影响深远。片名中的方位词,间接的指向主人公不安的心理状态,如同一条迷失在丛林深处的孤狼,试图拼凑出离奇的事实。影片的幽默与危机感浑然一体,主人公在命运不断的误解与嘲弄后,从自救到救人,最终成功逆转,化身为顽强的道义捍卫者。

麦田上空掠过的飞机,与其他经典场景一道写入影史,成为历代影迷议论的焦点。其间张力十足的组合方式,更证实了一条编剧的真理:相对于谋杀的分量,更重要的是它在何处发生。尽管时隔数年后,这样的桥段看起来有些突兀,摆脱不了过度设计的成分,却也昭示了希区柯克绝妙的商业技巧。他对于类型片的精确定位,加上不落窠臼的想象发挥,往往能花样翻新,带给观众刺激难忘的体验。

同样的构思还出现在影片结尾。那场短短六分钟的追杀戏,通过影棚内灵活的镜头调度,达到了令人窒息的效果。总统山不只是一块气派的布景,也衬出了英雄美人逃亡的惊险。悬崖上命悬一线之际,男主紧绷的面部肌肉突然舒展成笑容,随之而来的蒙太奇将画面切至车厢卧铺上,两人爱意绵绵,火车伴着轰鸣声冲入隧道。前后不足十秒内,有转折、有交代、亦不乏隐晦的性暗示,从中足以窥见希区柯克惯用的结尾处理。在对传统戏剧结构的遵循上,他并非一个忠实的贯彻与执行者,而更热衷将悬念保持到最后一刻,以增加炸弹释放的威力。

2012年,在《视与听》十年一度的影史十大佳片评选中,《公民凯恩》终于从统治五十年的王座上被挤下,取而代之的是希区柯克的第四十五部长片《迷魂记》。在这部名垂影史的佳作中,导演将来自生理反射与心理变化的压迫一并施加在主角身上。影片最为人称颂的,无疑是角色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一个不存在的他者。疏离的影像就好像缥缈的梦境,以失重的情感世界为依托,串联起阴谋背后的悬念,进而牵动出隐隐的不安。斯考蒂对“玛德琳”专情的执念,与朱迪甘愿为爱舍弃自我的决断,冥冥中预言了这段关系最终的走向:爱就像幽灵一般,披着谎言的外衣,让人迷失自我。伴着视点的每一次转移,人物的命运也在动荡中滑向不可测知的漩涡。

楼道中经典的俯视镜头,利用推拉变焦制造出分外真实的眩晕感,在当时称得上前沿之举。从风格迷幻的片头开始,影片便不断在虚实之间来回跳跃。观众时而扮演身在云端的观察者;时而坠入迷雾,和深陷情网的人一道奔向未知的结局。影片最后,朱迪和她扮演的妻子一样坠楼而亡,斯考蒂站上楼顶,迎风伸开双臂——他终于治好了自己的恐高症,而那场梦魇何日才能消散,我们无从得知。

对一些打着惊悚旗号的电影而言,它们留下的,除了诈尸般的音效与低劣的手法,再无它物。真正的恐怖,是如同藏匿在洞穴深处的水滴,用不易觉察的细节剖开躯壳,曝光人性脆弱的创痕。当你感知到它的存在时,它已穿过毛孔,渗入骨髓,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黑影。

1960年6月16日,《惊魂记》在纽约首映。关于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直译名《精神病患者》或许更贴合影片的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人格破产的悲剧,一串因为理智和疯狂揉杂所引发的连锁效应。诺曼极度扭曲的心理,和客厅里满墙的鸟类标本相称,属于狩猎与被害意识撞击带来的认知错位。他是情绪失控的冷血杀手,也是孱弱无助的病人。影片结尾,希区柯克基于商业市场的考量,借心理医生之口道出谜底。比起大段冗长的病理分析,以“母亲”形象出现的诺曼嘴角勾起的一抹诡异的笑,无疑更能留下深远的震慑力。

放眼上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再找不到一个人像希区柯克这样,安排女主在影片中途丧生;将4万美金的功能一笔勾销;让双重人格的主角登上大银幕。希区柯克以回归黑白胶片的方式,定格了影片凶煞阴冷的基调,让整个故事听上去仿佛偏远小镇里的天方夜谭,而危险往往如影随形。从灰色童年诞生的爱,是纵火般的炼狱之刑,也是他永远无法洗脱的原罪。

浴室谋杀片段仅有48秒,却花了将近7天的拍摄时间,足以看出导演为了烘托理想中的氛围所投入的心血。高速切换的镜头让人仿若喉头被攥紧,惊吓过后仍旧心存余悸。影片一经上映,迅速以题材尺度上的突破引发了社会轰动。无数单身女子对洗澡产生了深重的阴影,这或许正与导演本人的意图相契合。

和《后窗》一样,《惊魂记》的衍生计划从未中断。希区柯克去世后,原作的三部续集先后推出,讲述了诺曼出狱后的种种经历,主演仍为安东尼•博金斯,反响却十分平淡。2012年上映的传记片《希区柯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这位诡秘的天才,直接还原了《惊魂记》一片的拍摄历程,当年贡献出影史经典惨叫的珍妮特•李则换成了斯嘉丽•约翰逊。美剧《贝茨旅馆》打着前传的名号,将故事线移至诺曼的高中时代,聚焦这一悲剧人物的年少往事。这其中最值一提的还是1998年的重拍版,导演为大名鼎鼎的格斯•范•桑特。本片算得上一部工整的翻拍作,遗憾的是,并没有在临摹的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做出更具水准的改编。和原作放在一起,高下立判。

为了将保密工作开展得万无一失,希区柯克各处散布关于虚假“母亲”的谣言,并让助手买光了前一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影片制作完成后,以脱离点映的方式走进影院,因此才有了那真正意义上的高潮一幕:玛丽安的姐姐莱拉跑进地窖,看到了背朝门坐着的“母亲”——10年前死去的贝茨夫人。

比起凝结怨气的尸骨,更可怕的是偏离正轨的人心,是与原始冲动无休止的抗争。人能否战胜自己的弱点?生理上似乎是可行的,但是面对抽象的情感,答案则变得空旷虚无。当大片阴影吞噬了自由,现代主义的镜像再次翻覆折叠,变幻出迷雾笼罩的风景。

在《惊魂记》中,诺曼出于强烈的妒恨将母亲和继父杀害,这种暴力的补偿手段到头来,只把人推往更为冰冷的谷底。希区柯克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俄狄浦斯式的人物,更是精神失序后理智的全面崩盘,以及从中滋生的罪恶。当悉心呵护的事物被“夺走”,人便下意识地隔绝自我,选择与外界为敌,殊不知意志薄弱才是自身最大的障碍。

而在1963年的《群鸟》中,这种母子间的焦虑对话体现出微妙的转变。男主米契的父亲去世后,她成为母亲日夜倾诉和依赖的对象,对那些进入他生活的女人,母亲丽迪亚本能地予以排斥。看不见的风暴逐渐积聚成形,人们带着各自的不安应付生活,直到黑压压的鸟群袭来,外表祥和的港湾小镇,顷刻成为自然的牺牲品。

对整部电影来说,最大的悬念便是鸟儿为何发动攻击。除去零星散落的符号与片段,影片犹如一篇暧昧的黑色寓言,并无明确指向的说明。灾难就这样不期而至,它或许是人类自大的结果,或许是弱势物种的反扑,就像《惊魂记》中化身猎鹰的诺曼,种种的可能,都赋予了影片开放的探讨空间。对人与自然间无从解释的冲突的呈现,也让《群鸟》避开了长篇说教。它绝非一部空洞的环保片,而更接近于恐怖本身,像激流、像闪电,在树上烙下清晰的疤痕,也把恐惧深植于每个人心中。

片中最富视觉张力的场景,是在学校外的空地上,伴着孩童们重复的歌声,盘旋的鸟群渐渐聚集起来,乌黑的羽翼填满了视线,宣告着末日降临。而在最后,丽迪亚搀着负伤的米兰妮钻进车内,任她倚在自己肩上,僵持的二人终于在此刻达成和解。鸟儿们包围着房屋,目送被打败的人类扬长远去,其间的暗示性不言自明。

为了研究真实的效果,希区柯克在拍摄阁楼那场重头戏时,决定用真鸟取代机械鸟,饰演米兰妮的蒂比·海德莉因此备受折磨。名导逝世多年后,有关他虐待女演员,甚至性骚扰的丑闻也一度备受瞩目。这些惊世骇俗的争议声,为我们发掘出一个远离聚光灯的希区柯克,就像那些活在电影里的复杂人物,他将生活过成了一部精彩的小说。

晚年的希区柯克拍完《狂凶记》等代表作后逐渐淡出舞台。尽管不再高产,他仍以多面的公众形象活跃在人们视线中。奥斯卡在1979年授予他终身成就奖,弥补了他数次与其擦肩而过的遗憾;次年,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与世长辞,由他创作的悬念故事集至今仍畅销民间,同名剧集也在荧屏上续写辉煌;2007年,他被英国权威电影杂志《Total Film》选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第一位;2015年,法国新浪潮宿将特吕弗与这位天才的对话录被改编成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

很多人都会疑惑,一位侧重商业化的导演,如何能被一再推上神坛,成为家喻户晓的IP?答案就藏在那六十四部影片中。可以推测的是,在那个阴霾密布的年代,希区柯克作品中流露的黑暗气息,在放大邪恶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光明的价值更加确信。通俗而颇具内涵、趣味而不失深度的做法,启迪了无数知名导演,更反复提醒着当代创作者,观众究竟需要怎样的电影。

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魔鬼的代言人,那都已不再重要。希区柯克从来不是一个主流意识的宣扬者,也不是一个纯洁的道德卫士。他关心的是边缘溢出的暗流,是被蛀空的价值根基。对他的众多拥趸来说,这也正是其无愧于大师头衔的缘由所在:专注开拓市场的同时,放手一搏地追求极致。他让我们见识到电影的技巧性,也邂逅了天马行空的未来。所以我们无条件地爱着他,爱这个跑龙套的胖子,爱他所有特立独行的标签,爱他讲故事时重新燃起的火炉,噼啪作响,在山谷中留下经久不息的回声。而他永远是那个躲在幕布后的男孩,看着底下大惊失色的观众,嘴角浮上自信的微笑。

欢迎转载~

想和龙叔直接互动,请按住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添加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或手动搜索微信号lbdhdy

想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官方QQ群

想让你的影评&影视相关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请将作品 姓名 联系方式(QQ&电话)发送至3095935919@qq.com

点击“阅读原文”,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十周年盛典 二十城Pk激情开赛

上一篇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十周年盛典 二十城Pk激情开赛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十周年盛典 二十城Pk激情开赛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