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013年深秋的某一天,胡兄对我说,要在他的网站上搞个listen专栏,我惊讶,又惭愧。。。承蒙胡兄赏识,但本人已经才思枯竭近六年,上次提笔,还是 2007年9 月的变形金刚 1的影评,时光飞逝,时至今日,变形金刚已拍了三部!(虽然一部不如一部,虽然现在竟还在拍第四部。。。我靠!已经很烦了好伐!)
突然,在今夜,仿佛听见胡兄在对我说,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广大读者还是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的!遂又提起了笔,写下一些当下的感悟。。。
写点什么呢,既然六年前写的是大片变形金刚,那还是从大片继续吧。
进化!对,别以为只有《环太平洋》里的怪兽会进化,好莱坞大片们,这在几年里,依然也在进化,而且适应力超强!
都说好莱坞大片如巨兽,广大市民普遍避之不及,招架无力,除了被豪华特效刺激之外,我们这种电影人依然需要冷静的解析,细致的解读,这才有意思。
《超人 -钢铁之躯》是我前段时间看的,颇能代表时下的一类好莱坞大片,但我更愿意说说此片的监制,克里斯托弗·诺兰。
这几年中,蝙蝠侠系列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可是大片导演里的佼佼者,硬是在已经类型化、模式化的超级英雄大片里搞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套路,而且颇具感染力,影响了一批人,开创了一个时代。给自己的超级英雄片留下了极强的个人烙印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这四个字。
怎么说?从蝙蝠侠前传一开始,他的脚步就很实,视线就很平,看准了这个现实世界,不遗余力的把超级英雄放在残酷的社会问题中折磨和蜕变。到了前传二黑暗骑士,甚至达到了超级英雄片从未企及的高度和深度,我觉得,差一步,就成了黑帮片,但是,迈出了那一步,便不是超级英雄片,这可能是诺兰的两难,但却已经是我们的幸运。能看到如此有存在感的英雄,不是常有的事儿。去年在影院里看了前传三《黑暗骑士崛起》,结尾处,眼眶竟有些湿润,因为我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再有这样的蝙蝠侠。
虽然第三集不算完美,甚至在大家的厚望与苛求之下,在前作的巨大成功压力之下,显得有些紊乱和失衡(类似文革的段落在全片的比重明显偏低,着墨偏少),但这已经是不俗的诺兰,在主流商业片里,在条条框框不减的超级英雄片里,他依然有表达人性的诉求,并且有完整的表达(蝙蝠侠和超人的家庭影响均贯穿全片),这使他具备了特别的感染力和深度,大片导演中的细腻表现力,诺兰属一流。
在《超人 -钢铁之躯》里,虽然他只身为监制,但我依然感受到他风格的无处不在。影片一开始交代超人的身世的段落,不免让有部分人觉得影片有些絮絮叨叨,但我认为,这铺垫恰恰是必要的,挖掘已经模式化人物的丰富性格也已然是诺兰的特长。换一个角度,如果新版超人有三部曲的话,这开头的引子更是必要的,因为从三部曲的电影长度来看这开头二十分钟半小时,恰好是合适的。
其实诺兰总是可以把一部电影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文戏不过分煽情,武戏不过分无情,浪漫中隐含危机,决战肯定也不会流于俗套。那些一开头打得头破血流,中间打得乱七八糟,最后打得天昏地暗的超级英雄片、大片们,都不是好大片,或者,不是有诚意的大片,至少,不是有内涵的大片。
对了,这部片的导演是扎克辛德啊,我没忘啊,其实,我也很喜欢他,《 300勇士》是我百看不腻,《专扁衰仔》也是我心头之好,但是他在《超人 -钢铁之躯》中的影响力我还真没感觉出多少,君不见,他招牌的慢镜头叙事,细节的高速摄影,华丽的人物造型,几近消失殆尽!为什么呢,最有可能的是被监制诺兰带跑了,或者换一句话,他这回倒向了诺兰那边的风格,成为了诺兰式的扎克辛德。只有一点,我看到了扎克辛德的存在,那就是几乎贯穿全片通篇的镜头运用——动作场面中时不时的焦距快速拉伸和偶尔失焦,以增强场面的现实性,渲染情绪的紧张感。。。
不奇怪,扎克辛德本来就是玩视觉这一手的(这也是他不多的强项之一),但纵观全片,他这种镜头风格的选择,似乎更像是辅佐监制诺兰一贯想要表达的影片主旨——现实中的英雄,凡人中的英雄,无奈的英雄,以及这背后残酷的,冷漠的世界。
在蝙蝠侠前传的片尾中,出现的是 Dark knight,不是batman 。
在新超人的片尾,出现的是 Man of Steel,不是superman 。
所以,是的,
这些才是诺兰的超级英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