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已经忘记,今年是道格玛电影运动的二十周年。这项运动来得轰轰烈烈,去得无声无息,它对今天的电影界是否产生了影响,有哪些影响,都大有可议。
道格玛 95 由两个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和托马斯·温特伯格提出,其中特里尔又是核心,年轻的温特伯格参与起草道格玛宣言时,一部长片都还没拍出来,不过已经被许多人视为丹麦电影的天才。特里尔强调,道格玛宣言是纯粹的美学主张,它提倡拍摄去掉科技和特效的电影,鼓励手持摄影和实景拍摄宣言,要求导演放弃个人的艺术品味和署名,也就是说连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也不放过。从宣言内容来看,这是个鼓吹极简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电影贞洁运动。它反对的目标,主要是奢华、夸张的好莱坞电影,此外也包括了平庸的、布尔乔亚的欧洲电影。
道格玛宣言写于 1995 年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据说只花了特里尔和温特伯格半小时。不过在正式出台之前,特里尔对此已酝酿多年。他之前的「欧洲三部曲」都附带了某种性质的宣言,只不过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张。制片人 Peter Aalbæk Jensen 说过,特里尔早在 1992 年创办 Zentropa 公司的时候就有了道格玛的概念。而在 1995 年年初,特里尔特地打电话请教大学时候的老师,问电影史上最近一次宣言是什么时候,意图不言自明。
的确,电影史上从来不缺宣言或檄文。维尔托夫在二十年代依托于苏维埃政治主张,提出过不少有关纪录片的宗旨和口号。柴伐蒂尼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发表了不少文字,是那次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阿斯特吕克的摄影机钢笔论,特吕弗批判优质电影的《法国电影中的某种倾向》,都为后来的法国新浪潮铺平了道路。在英国,林赛·安德森针对纪录片的自由电影宣言对英国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创作都发挥了很大影响。拉美第三电影浪潮作为一场政治含义强烈的运动更是诞生了大量的宣言。还有德国的奥伯豪森宣言,宣布旧电影已死,新电影即将诞生,不过宣言对美学的问题谈得很模糊,只提到了要追求新的电影语言。更近的是台湾新电影宣言,不过对美学问题涉及很少,更多是针对电影大环境的抨击。
道格玛和以上所有运动宣言的不同就在于,它提出的是纯粹而且具体的美学主张。尽管这些美学主张在很多人看来,是自相矛盾或毫无价值的。比方说,既然电影本质上是一门基于技术的艺术,那为什么要在技术上保持一种原始状态呢?既然电影是弄假成真的艺术,是造梦,为什么要反对幻觉机制呢?可以去拍纪录片呀。
面对外界的质疑,特里尔和温特伯格实践了他们的主张。或者也可以说,特里尔的实践早就开始了,他在 1994 年的电视剧《医院风云》中就在试验刻意穿帮的视觉效果。
拍电影总是需要资金的。虽然道格玛宣言不包含经济上的主张,但其实也隐含其中了。按照它的美学和技术要求,道格玛电影应该都是低成本的独立电影。宣言中本来提到所有电影应该用 35 毫米胶片机拍摄,但后来他们发现,正在飞速进步的数字机其实更接近他们的要求,所以前两部道格玛作品,温特伯格的《盛宴》和特里尔的《白痴》都是用索尼数字机拍摄的。
关于资金,一开始丹麦的文化部长 Jytte Hilden 很热心,她一直支持特里尔,承诺帮道格玛兄弟找 1500 万丹麦克朗的投资。但后来她意识到,政府官员和艺术赞助应该保持距离,直接出面为电影人拉投资有违政策,所以就放弃了。特里尔还可以向丹麦电影学院(DFI)申请低成本电影资助,但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样违背了自己的主张,于是也没有申请。就在道格玛运动有沦为空谈的危险之际,丹麦的国立电视台伸出了援手,支持了他们的拍摄。
至少《盛宴》和《白痴》是十分成功的,这两部道格玛开山作品先后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前者还得了奖。后来获得道格玛认证的几十部电影,要么偏离最初的艺术主张越来越远,要么无人问津,这场运动消弭于 2005 年,正好十年。
道格玛 95 对世界电影到底有什么影响?它一开始局限于丹麦范围内,但后来的确带动了一些国际上的跟风之作。此外,这场运动对特里尔和温特伯格的个人生涯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二人都先后登上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并且,伴随丹麦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但至于道格玛对后世电影创作存在影响吗?其实很小,创始人都放弃了他们主张的原则,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无意识地、不守规则地拍摄某种「准」道格玛电影。
关于作者
magasa,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