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写:新京报田超
新媒体编辑:田偲妮
供图:嘉会本末 摄影:王雨晨
《办公室的故事》是由韩童生、冯宪珍两位优秀演员领衔主演的话剧,上周在北京人艺进行再一轮演出。虽是复演剧目,仍吸引来不少观众。本期我们公布该剧打分报告。
本期参与打分的专业评审团成员为王晓鹰、何冰、安莹、李静、常恒德。
以下是《办公室的故事》的打分报告。
观众打分
98%
赞
在已看过该剧的观众中,有98%的人认为《办公室的故事》好看。
专业评审团打分
86分
△
其中
导演 18分
表演 19分
剧本及改编 17分
舞美服化道 15分
音乐17分
本期评审团
(排名不分先后)
王晓鹰(著名导演)
何冰(著名演员)
安莹(编剧 戏剧制作人)
李静(编剧 资深媒体人)
常恒德(青年编剧)
【 导演】得分: 18分
(满分20分)
王晓鹰(著名导演)
这个戏导演的处理是很巧妙的,应该是经过多年的锤炼和修改。具体来说,一个是舞台的时空转换非常流畅,包括前后景的转换,主演区和副演区的灵活运用。他用很简单的布景变化,就把办公室内外和家里的场景展现出来,变化的非常轻巧。这也是喜剧演出应该有的一种风格感,轻松、智慧。
另外一个就是导演对于演员的把握,对于演出节奏的把握很好。他不是只追求表面的笑料,而是着力表现对人物情感的挖掘和人物性格的碰撞,这样也可以让演员尽情的发挥。这是导演排喜剧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
何冰(著名演员):
我觉得这戏挺好的,现实主义嘛,在舞台上久违了。我们现在排话剧一般不这么排了,大家好像把触角都伸向了新的美学样式的探索,或者说更想往人性的更深处去探寻。你要不去弄点冷酷、阴暗、高深,就不是戏剧了?
这戏才应该是话剧舞台上的常态,比如说今天晚上首都舞台上有那么三五十台戏,至少应该有一半是这种戏,这才是咱们的馒头、米饭。整部戏的人物很生动,表演很鲜活、轻松,而且不失严肃。这演出看完,我是觉得很亲切,像我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来说,是愿意看这种戏的。
这戏的导演挺棒的,他没“耍”,一看就是把表演推到了最前面,这就很好。这种戏,如果导演去耍手段,去卖弄技术,那就笨死了。这戏就是表演说了算,排出两个人物来就成了,这就是表演的胜利。所以说,这道题是这么算的,而不是什么美学样式的胜利啊,艺术探索的胜利啊之类的。
安莹(编剧 戏剧制作人):
这是非常有效的导演手法,“完全锁在了演员身上”,将基本功过硬的老戏骨与略嫌单薄的中青年演员揉在了一起。在保证了信息交代清楚的前提下,用“一快遮百丑”的节奏,抓大放小地坐稳了喜剧的灵魂。
常恒德(青年编剧):
导演在戏剧节奏把控上十分到位,整个戏的节奏上干净利索,没半点儿拖泥带水。故事内容我早已了然于心,但在看的时候,仍然被这次的舞台呈现吸引进去。台上各位演员在台词处理和完成调度方面明快、清晰。在舞台布景不变的情况下,场面转换很是流畅自然,几乎达到了看不出转换痕迹的程度。
导演对节奏把控到位,还体现在很多笑点的处理上。大家都知道这个剧本很生活化,戏剧冲突比较淡,更没什么夸张成分,属于高雅喜剧一类,节奏的到位使得很多笑点都能淋漓尽致的呈现。如果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个人觉得最后那一吻的处理没有原电影惊艳。
【 表演】得分: 19分
(满分20分)
何冰(著名演员):
“韩爷”和冯宪珍老师在台上是真实的人,能让观众看到人的懦弱和刚强只是表面的,而里面是爱与被爱的愿望,这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通感。这也是回归到话剧的本质,表演为大。这种戏,如果两个“人物”完蛋的话,那基本就完蛋了。在剧场里,观众一直在看,在笑,就说明这两个“人物”是成功的,两位老师对人物的把握准确、生动、鲜活,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毛病,我认为还能提出一点意见。他们过于尊重俄罗斯文学了,我觉得不用,这个戏对他们来说没有压力,可以说是手拿把攥,可以更放开的去“耍”。要是我演的话,我可能就比他们在台上更“混”一些,更放开一些。鉴于他们是老艺术家,所以对自己的工作特别认真、严谨,再加上他们那辈演员对俄罗斯学派,本身就怀有崇敬的。总的来说,这个表演是非常中规中矩的,严丝合缝的,值得大家学习的。
王晓鹰(著名导演):
这个戏被搬到中国来演出,让我觉得我们的演员简直太精彩了。我甚至觉得冯宪珍和韩童生两位艺术家的表演,完全不逊色于经典的电影版。特别是在现场看的时候,你看台上的演员尽情挥洒所带来的快感,是看电影所得不到的。
安莹(编剧 戏剧制作人):
“一快遮百丑”的演出节奏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反复的练习,六位演员在实力上虽有参差,但看得出来,都是刻苦地练习了的。总之,这是一台很实在的演出,踩在了人民的腰眼上,恰到好处的浪漫、恰到好处的幽默、恰到好处的俗气,在大师满天飞、跪拜天天见、概念耀花眼的演出市场上显得平实而突兀。然而,我的来自非艺术&传媒圈的朋友们走出剧场的时候,却会由衷地说“真好看呀,我还想再看一遍。”
常恒德(青年编剧):
韩童生老师和冯宪珍老师的表演干净、清楚,轻重缓急处理得特别合适。有时候,演员表演偏生活化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肢体动作比较水,另一个是台词容易听不清楚。这二位的整场演出都不存在这个问题,既生活化,又非常明确,要知道这是俩中国人在演国外的偏生活化的喜剧,完全没有违和感。
在剧场,我被冯老师震惊了两次,一个是上场那几步走,另一个是换了穿衣风格之后的出场,全场观众当时也都被美到了。其实,冯宪珍老师的实际年龄与角色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它基本是靠着表演功夫将这个戏剧的效果展现出来的。另外奥莉亚的扮演者水平也很高,维洛奇卡的扮演者形象上很好,但在声音和台词上稍显逊色。
【剧本及改编】得分: 17分
(满分20分)
李静(编剧 资深媒体人):
梁赞诺夫的轻喜剧很高明,每个人物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两场平行恋情,有主次,有对比,有参差。女局长和男科员,两个“无趣”的人在误解和接近中渐生趣意和情意,最难写。连负责调剂节奏、不时来收五十块钱的好事的工会干事都那么可爱。
“刻板”已成最显著的喜剧手段,不停的笑声里划过人性的美好和阴影,痴心和心机,也划过对官僚主义的轻快讽刺。在“尺度”之内,梁赞诺夫的舞姿依旧能滋养人心。舞台呈现节奏酣畅,冯宪珍和韩童生两位戏骨给观众带去极大的享受。假如编剧是中国人,假如这是一部原创剧,那它就是好看又优质的主流戏剧模版……编剧加油。
何冰(著名演员):
梁赞诺夫是精巧的、细腻的、好玩的、生动的,但你要说这里面有什么最深刻的东西?也没什么最深刻的。曾经,我们看到这样的东西就吓傻了,那是在我们比较闭塞的时候。像我小时候看到这些就吓傻了,我认为这就是艺术本身啊,这已经是艺术到头了。但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看的戏一多,你就会发现,也不是这样。
王晓鹰(著名导演):
《办公室的故事》的电影,中国观众是很熟悉的。他把两个人物写的非常生动,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实感。这是一部捕捉人的情感,展现人的性格,既深入又生动的喜剧作品。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娱乐性的喜剧演出,在制造喜剧效果的时候,不能更深的去观察人的情感、人的性格、人的社会生活,很少创作出这么有人文关怀和内涵的喜剧作品。
【 舞美服化道】得分: 15分
(满分20分)
常恒德(青年编剧):
舞台布景在完成其功能的情况下,也很符合导演风格,简洁、明确。虽然这个戏发生在七十年代的莫斯科,舞台布景在力图表达出一个质朴雅致的城市印象之外,并没有强调具象化的莫斯科元素,适当的消匿个性之后,达到了一种共性的展现。似乎,这种类似的故事能发生在世界上很多个城市,这样让观众也有代入感,能够引起共鸣。
安莹(编剧 戏剧制作人):
初看毫无设计感,用起来却经济实用,恰到好处的物美价廉,与作品本身的平民气质相得益彰。
【 音乐】得分: 17分
(满分20分)
李静(编剧 资深媒体人):
音乐既起到转换场次的作用,又是男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倾诉,俄罗斯风,很亲切。但也有点过于“八十年代”的感觉,与舞美和人物调整出来的当下感稍有反差。
安莹(编剧 戏剧制作人):
存了一套原声在手机里,上下班坐地铁听,都是好心情。
PS:戳下方蓝字可查看留言区观众评审团的点评:
新京报最艺术剧评团
往期打分报告
《榆树下的欲望》:71分,51%赞
《兄弟姐妹》:91分,96%赞
《海鸥》:88分,77%赞
《一双眼睛两条河》:82分,89%赞
《九又二分之一爱情》:72分,82%赞
《办公室的故事》:86分,98%赞
输入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逼 死强迫症丨高端吃货丨成人学英文丨精神处男看高中女生丨阴三儿丨奇葩道具保存丨艺术品成emoji丨最美50书封丨恐怖片教父|50岁芭蕾 天后丨妓院里的艺术丨真正的民谣|伪作大师丨跟剧照学拍照丨AV女优的真实生活丨中国最文艺美术馆丨欣赏裸体画的正确方式丨最励志自拍丨你的姓对应的杀手 丨照片变海报丨银河映像丨偶戏大师丨文艺片女王丨身价几十亿的乐队丨冰火花式死法丨中国最懒最穷艺术家丨文青测试丨陈粒丨我爱我家总摄影丨人艺最纯老炮儿丨最难聊的社恐艺术家丨当代戏剧30年记录者丨陈佩斯宠物经丨椎名林檎丨写尽SM的作家|与向京聊欲望|中国最毒舌影评人|任素汐|华语歌手爱撑伞|好妹妹乐队|钟立风|王梵瑞
——以下为推广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