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程青松对话王小帅,畅谈中外青春电影

程青松对话王小帅,畅谈中外青春电影

程青松对话王小帅,畅谈中外青春电影

<>

本文刊登于《青春电影手册——影史100佳青春电影》

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拍过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程青松:你以前提过的“三城计划”——北京的故事、台北的故事,还有香港的故事。香港的没有拍是不是?

王小帅:香港的没拍。

程青松:就只拍了北京的《十七岁的单车》和台湾的《蓝色大门》。易智言的《蓝色大门》也被视为青春片的代表作。

《十七岁的单车》

《蓝色大门》

王小帅:当初并没有明确都要拍青春,只是三个城市的各自故事,我们那时候都刚刚出道,正好就代入我们的感觉,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青春。

程青松:青春片并没有被电影研究者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来解读,但是翻阅电影史,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拍过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甚至有些导演一辈子都没有走出他的青春期。

王小帅:青春片不是类型了,它是一个剧情概念。你回头看,这些导演在第一次、第二次开始拍片的时候都很年轻,你说新浪潮,戈达尔虽然年纪大点,但其他导演几乎都是二十五六岁、二十七八岁、三十岁就开始执导,那个年龄是一个人感受力最强的时候,他一定是把他成长过程中积攒的最强的情感做了一个爆发和描述。

程青松:青春期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容易写出复杂性来,挖掘出来很多东西,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到作品中。

王小帅:好的导演或者作者型的导演,最终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程青松:看《十七岁的单车》的观众,肯定是不看《小时代》或《栀子花开》的观众。很多人不一定看到你的《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但是说到《十七岁的单车》,甚至有很多学校的老师,都会推荐这部电影给学生。《十七岁的单车》在你的作品中,你把它放到什么位置?

王小帅与《十七岁的单车》主演们

王小帅:它确实是我的作品中流行的程度最大、传播时间最长的一部影片,虽然没有公映,但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公映,反而引起别人的好奇。

程青松:没公映的电影很多。

王小帅:在观影过程中,普通观众没有失望,另外我觉得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程青松:两个男孩的命运或者说遭遇对大家有代入感。

王小帅: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某种更广泛意义上所谓的成功的话,肯定是要抓住共鸣。“单车”的故事不枯燥,有很强的故事性,意料之外还带来一点点诙谐。它让观影的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你说的有角色的代入感,爱情、财富、外地人的生存,会给他们带来这种认同。

观众愿意看到电影中的人物被压抑之后的反叛。虽然“单车”的反叛就是一板砖,但是毕竟内心得到了宣泄。他们这么年轻,社会压力如此之大,很轻易就受到挫败,观众的共鸣在两个男孩身上得以找到。

很多青春片对应不了年轻人真实的青春

程青松:你当年从武汉考到北京上美院附中,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你去了福建电影制片厂,待了几年又返回北京当“北漂”,这个过程,你有自己的感触,我在阿贵,包括小坚身上,都能看到一些,你自己的部分隐藏得比较深。

王小帅:比较深。

程青松:漂泊可能是你创作的灵感或动机。上海、贵州、武汉、北京、福建,这些生长过的地方,都留下生命的痕迹,却又都不是你的故乡。但贵州是你的情结,从《青红》开始你就有种使命感,一定要通过电影回到成长之地,见证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青红》是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观众面也比较广。

《青红》

王小帅:《青红》过审之后去了戛纳,知名度比较高。但观影后不会像《十七岁的单车》那样在故事上得到宣泄和共鸣,《青红》相对比较压抑。

《青红》的时代背景跟当下不一样,那个年代,年轻人恋爱的权利是被剥夺了的,但它无形中表达了对个体、个人的压制,在现在的年轻观众中也会形成一定的共鸣。爱情夭折,发生了很大的悲剧,这也会让任何一个年代青春期的孩子联想到自己,青春期是敏感、容易受刺激和放大的。

程青松:青春期本身的不确定、焦虑,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挣扎,是世界性的语言,共通的。《青红》虽然有青春期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它还是有时代的烙印,那个时代的悲剧和其他时代不一样,至少在很多的年代不会因为恋爱而被判刑,或者是说因为恋爱冲动之后就被判处死刑。

王小帅:对,《青红》里面就给大家提出了要去解读时代背景,在那个年代,青春的男女之间发生了关系,现在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在那时候有那么大的悲剧发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

《青红》工作照

程青松:现在大部分中国导演都很少有回望的,基本上拍的都是当下,虽然大多数也不具备成为了解当下中国的文本。你不仅返回了青春,甚至返回到童年,拍了《我11》。

王小帅:这是我对整个中国电影的一个疑虑吧,我们现在变成了一个电影的“超级大国”。

程青松:超级票房大国。

王小帅:现在导演这么多,能够触及自己生命的,能触及这个社会的肌理、脉搏的,确实少之又少。对历史都不加以回望,不加以关照。票房决胜负,大家都冲着那个去。而票房是要去社会化、去历史化、去批判性,把所有这一切带有思考和沉重的一切都要去掉,只留表面的那个东西,才能有所谓的票房保证,都冲那个去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程青松:市场上所谓的青春片并不少,尤其是这两年非常非常多,但是根本对应不了当下年轻人真实的青春。我接触过很多“90后”,他们的烦恼痛苦,像《十七岁的单车》《青红》那种青春期的经历他们也同样有。但现在的电影却不反映这些,很奇怪,这些青春片非常地虚假和空洞,谁的青春期会空洞呢?青春期有那么多疼痛。

王小帅:做最表面的表现,把票房挣到就完了,其实就是一个资本的游戏,同时还在电影里去掉那些“危险”的东西。

《我11》

程青松:他们低估了观众,观众是可以接受那些反叛、残酷、危险的部分,不残酷的青春,甜美的青春,其实没人爱看。

王小帅: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导演愿意去谈论创作,但是资本不愿意冒创作的风险,潜移默化地就造成了这个风气,想找到一部能跟社会的脉搏和肌理相融的电影几乎没有了,因为那样太危险了。大家都说电影嘻嘻哈哈的,就像做了一个梦就完了,不要去触碰真正的创作,我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电影除了娱乐以外还有表达,真实的表现就这么丧失了。

程青松:中国电影在最近十年里,看不到这个时代的真实青春,若干年后要研究中国电影的青春片,就缺失了很大一部分文本。

王小帅:对。

程青松:在银幕上看不到2005年到2015年的年轻人是怎么成长的。还有人说《十三棵泡桐》之后,中国大陆的电影里已经没有好的青春片。

王小帅:这个文本的缺失已经是不容置疑。只有在很少的一些地下电影里才可以看到。

青春期就是残酷

程青松:台湾,包括日本,他们一直有很多的青春片,我们这本书里有收录,他们一直乐此不疲地拍青春。

王小帅:我为什么对《青春残酷物语》的印象那么深?“残酷”很准确,青春期一切都是放大的,包括痛苦,这是最可爱的一点。而这一点除了自身以外,其他是社会、环境、背景造成的。

程青松:像我侄女,一个1995年的,一个1998年的,我问她们《小时代》是你们的故事吗?她们说不是,她们一点都不喜欢郭敬明,《小时代》不是她们的生活,“90后”的青春并非《小时代》呈现的那个生命状态。

《小时代》

王小帅:权利还是应该掌握在导演的手里,但是导演丧失表达,那么这一代人的青春就一定会在银幕上缺失。

程青松:除了《青春残酷物语》《四百击》,你还看过哪些青春片?做《十七岁的单车》的时候有没有找一批青春类型的电影看?

王小帅:没有单独去找过,印象深的除了《青春残酷物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有《恋恋风尘》《情书》。

程青松:《情书》没有入选我们的100部青春片。青春的部分展现得非常好,爱情的部分更动人。

王小帅:算爱情片,不能说青春。

程青松:念念不忘那段少年时期的爱情。还有什么难忘的影片?

王小帅:《红衣少女》《香港制造》和《大象》都是不错的青春片。还有《青少年哪吒》《野芦苇》《死亡诗社》等,中西方的青春片概念放在一块看的话很有趣,他们有时候挺狠的,有好多在中国是没可能去弄的,比如《猜火车》。

《猜火车》

程青松: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好像突然恢复了青春期,或者说自我意识。《红衣少女》中尊崇自我,善于思考,爱穿红衣的少女会被同学孤立,被老师视为出风头。

王小帅:《红衣少女》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是很大的,彰显了很多自己的个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青春主体的叛逆,《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其实也触及了这点,他们才会伤痕累累,所以才好看,这也是电影需要的一个刺激手段。青春期就是残酷,通过电影的形态去释放出来,这个是最基本的观影要求,如果这方面得不到满足的话,那基本上电影就垮了,就是伪青春的,假的,不敢触碰就没意思了。

程青松:青春期容易感到空虚,需要很多东西去填补,如果你提供一些空洞的电影,当然满足不了青春期的观众。

王小帅:现在的青春片没有刻度,对人物、对社会都没有切入,缺乏疼痛感。最好的青春片可以从故事和人物处境里承载社会的大格局。

程青松:青春片完全可以很丰富。

王小帅:这个特别重要,好的青春片应该可以解读当时他们的社会状态,都有背景可查,解读。但现在看不到。

程青松:比方说《四月三周两天》。

王小帅:对,在那样的极权社会,连孩子都要默默地、暗暗地杀掉,它所反映出来的大的政治背景特别震撼。

《四月三周两天》

程青松:而我们的电影现在剩下的只有追逐票房,市面上的青春片“青春”只是圈钱的噱头。

王小帅:中国电影整体来说批判性的丧失和艺术手段上美学追求的丧失,是两大问题,这跟集体的麻木是有很大关系的。

程青松:创作者也都缺乏表达欲望。

王小帅:现在这些人好像吃了三聚氰胺,垮得没有血性了,没有表达欲望,属于空荡荡。

程青松: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连正常的电影批判声音也都消失了。

王小帅:要坚持,有你这么一个人,还是能够多多少少影响一些人。

程青松:不放弃嘛,坚持用自己的声音说话。青春期不就是每个人试着开始第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嘛,家长、老师、成年人,都会震惊于你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大部分会压制年轻人。

王小帅:聊着聊着也就聊到了这个。无论是拍青春片还是拍别的什么片,不能放弃自由和独立的表达。

<>

本文刊登于《青春电影手册——影史100佳青春电影》

《青年电影手册》第七辑集结18位青春影评人

描述影史上最动人的100部青春片

程青松主编

徐静蕾题写书名

导演王小帅 岩井俊二 封面领衔

90后演员代表 春夏 董子健 青春对话

众多电影人诚意推荐

我们共同见证 青春光影!

购买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062992029&wfr=c&ifr=itemdetail

只会宠溺的男神Out!玩反玛丽苏套路的“男神经”才是王道

上一篇

只会宠溺的男神Out!玩反玛丽苏套路的“男神经”才是王道 只会宠溺的男神Out!玩反玛丽苏套路的“男神经”才是王道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