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大火的节目《朗读者》相信不少人都看过,就在前天播出的那期《朗读者》还让小编看得潸然泪下。
节目主持人董卿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是的,朗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然而小编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却不是这个节目《朗读者》,而是和它同名的一部电影《朗读者》(The Reader),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生死朗读》。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凭借该片摘得影后。
曾经听一位朋友聊起过这部电影,情节属于我不怎么喜欢的人性范畴,因为这类影片普遍都比较沉重。在网上搜寻一番后,知道《朗读者》是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这让我不禁对这部影片产生了兴趣。
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的一段忘年恋……贯穿影片始终的就是“朗读”。片名其实是一语双关,除了迈克作为一个显性的朗读者之外,汉娜也是这段残忍暴虐历史的隐性朗读者。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始终无法理解汉娜为什么宁愿被终生监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的事实;为什么迈克明明可以证明汉娜的无辜却最终选择了沉默;为什么在历尽磨难之后汉娜会选择自杀……太多的为什么,夹杂在整部电影的大背景二战中,我想这大概也是原著作者想要传达的,对人性和法律进行的拷问:汉娜是无辜的吗?平庸与无知,是有罪的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言说的秘密
想要朗读生死,却真的在于你有多坦诚。
最深的爱,基于理解和尊重。
所以迈克说“We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关于秘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可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不是真正的不可知,是因为各种胆怯、虚荣心、隐秘的自我保护等等原因而不愿说出,即使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更差。
影片中迈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影片《朗读者》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
记得一位影评人曾说过“在那一段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环境里,任何对它的评价都是不够客观公正的。就像女主角在接受法庭审判时面对法官对她的责问时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那就是我的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所经历的事物、人所承担的社会身份与人所做出的道德选择,以及对人性的判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变质,没有真正的对与错,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去思考,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影片末尾,那个老去的少年带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来到汉娜的墓地,向女儿讲述这段苦涩难言的往事。这个结尾是一种真正的慈悲。少年终归没有重蹈汉娜的覆辙,这段搅扰的他半生惴惴不安的故事,没有被他带到坟墓。当秘密被分担,当秘密被倾述,甚至为所爱的人理解,这是一次自我救赎。籍由这次倾述,秘密才能真正成为往事。
让过去的都过去,未来才会到来,不是么?
《四川观察》编辑 陈菲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