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是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一方面是电影中包含的信息量太多,另一方面是导演管虎在电影情节中设置了很多暗喻与讽刺,一不留心漏看几处就会影响你对电影的理解。
故事背景的设定为清末民初的深山小村中,主人公牛结实作为一个受全村人排挤的外来人口,看似不停的在村中捣乱引起全村人的厌恶,实则在救赎全村人。如果愚昧的村民代表着清末浑浑噩噩的大众,那么牛结实则是新潮思想的觉醒者,属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一类人。往往在新旧思想的交替中那些所谓的独醒者都会受到“醉人”们的排挤,独醒者都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呐喊,就算用生命作为绝唱也要唤起大众的思想和人性。有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魄。
这部电影的剧情可谓是一波三折,配上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法让人觉得很烧脑。但是这部电影的精髓就在于此,100个人看完这部电影会有100种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要看懂这部影片要先从导演管虎开始,管虎一直公开表示,关于《杀生》,观众感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但他同时又在电影海报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其实《杀生》有两条故事的主线,管虎在影片中设置了两个医生,一个外来医生,一个本地医生。
从本地医生和村民也就是世俗社会的角度来看,牛结实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泼皮无赖,他白吃白拿、调戏妇女、掘人祖坟、玷污圣水、偷窥人家房事、在饮用水里乱撒春药……严重扰乱了长寿镇的正常秩序。但在外来外来医生眼里,牛结实是一个反抗社会束缚的“狂人”,他将内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以一种怪诞的、世俗社会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变成了自由与生命力的化身。
《杀生》这部电影主要是以定镜头作为主要的拍摄手法,因为整个故事都是以外来医生调查来切入,以记录还原为主,让观众完整的看完事件的发生经过,让观众去评判谁对谁错。
看完整个电影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整个影片除了开头结尾用了暖色调作为主色,影片其他地方都为冷色调。因为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所以冷色调是无可厚非的,故事结尾马寡妇带着儿子离开了村庄奔向了光明所以暖色调也能理解。开头的暖色调我猜是外来医生进入到村庄调查,站在牛结实的角度上来看可能是在为他沉冤昭雪吧。
因为整个电影的信息量太大,我们就从牛结实身上那两把钥匙开始分析吧。牛结实脖子上有三把钥匙,分别是佛堂、枷锁和音乐盒上的钥匙。第一把出现的是佛堂门上鱼型的钥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一直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牛结实的象征。牛结实在电影中一直都是住在佛堂中的,从场景设置上来看牛结实就是被赋予具有佛性的角色,只有牛结实这把钥匙才能打开“佛性”,启蒙愚昧。牛结实最后死了,但是杀死牛结实的并不是本地医生,也不是长寿镇的镇民,而是牛结实自己的佛性,他的死是用来震撼一潭死水的长寿镇、用来拯救镇民的手段,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一种大慈悲。 第二把钥匙是小孩脚上镣铐的钥匙,其实村民中每个人心上都锁着一把镣铐,只有对待孩子,才会用具象的镣铐锁住他们,直到他们的心中也长出镣铐为止。而牛结实所作的一切,给百岁老人喝酒也好、往水源里下春药也好,实际上都是为了打开人们心中的枷锁,让他们的心灵能够自由飞翔,能够沐浴佛光。佛并非无欲无求,普度众生是佛性的欲望。牛结实具有佛性,拯救镇民就是他佛性的外放。奈何人们被锁闭的时间太久远了,以至于他们把拯救当做破坏,把自由当做毒药、把援手当做刺刀、把佛徒当做魔鬼,所以他们要杀掉牛结实。人的愚昧,不只杀生,而且杀佛。
第三把钥匙是一把很小很细的钥匙,那应该是音乐盒上发条的钥匙,电影结尾中牛结实给每家每户道歉,把以前从村民手上拿的东西一件件还回去,除了那个音乐盒。那个音乐盒是牛结实送给马寡妇的礼物,对于牛结实来说这个是他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间的见证物,他可以舍弃一切身外之物,唯独把这个音乐盒带入了棺材。前两把钥匙上都带着莲花,唯独最后一把钥匙是最普通的,我猜那是代表着牛结实的人性吧,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尚存一欲,人更是如此。
这部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愚昧、排斥、复仇、爱情、亲情、人性、佛性、光明,这些感情杂糅在一起让不同心境的人能得到不同的感悟,这也是导演最精明的地方。好在结尾的时候外来医生帮助马寡妇带着孩子离开了村子,让佛性的余晖得到了延续,希望这个新生命能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吧。整个长寿村最长寿的其实是牛结实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是不会死的,他用主动求死的意志换回来理解与新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