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讲的是,在一座偏僻的山村里,有四个志同道合,立志兴办学校,教书育人的五个人,外加校长女儿,因为农村教育资金短缺,几个人便捏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老师,驴得水,以便周转资金。正巧教育部突击检三民小学(几人创办的),为了瞒过吕得水不存在,怕被人知道吃空饷,几人找来铜匠当吕得水老师,企图顺利蒙骗过关。
这上面写的是电影的一半剧情,也是喜剧的部分,后半部剧情没写,因为后半部剧情部分,压根就不是喜剧,而是彻透彻脑的悲剧。
后半段体现了电影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表述为电影硬伤。
一.人物性格转变太快,电影中看不到人物转变的依据。
铜匠:目不识丁,胆小懦弱,淳朴,这是前半段铜匠的人物形象,到了后半段转变为了自私自利,欺软怕硬,报复心理极强的人。在电影中他的转变是因为张一曼的一句话:“我当你是牲口”这是铜匠转变的契机,转变都有个过程,本来一个淳朴善良的铜匠,要转变为坏人也会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在电影中转变的过程用一个镜头、一句话都可以,但是在《驴得水》电影中,他的转变,在半天内转变完成,这性格转变的太快,只能感叹:“这人物性格也太不稳定了吧?”
二.你能感觉到电影中他们都是在演人物,而不是演电影,话剧表演味太浓。电影和话剧的表演是不一样的,在话剧中假定性很强,情绪转变也很快,在电影中蜻蜓点水就可以了,这就类似于中国山水画和油画的区别。
话剧刻画得入木三分,表演做到视觉的像,人物活动间故事空间有限,电影讲究浅藏辄止,通过整个剧情来刻画人物,做到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不是脸谱式的定义性格。
在《驴得水》电影中,你能一眼分辨好人坏人,他们人物定义的很清楚,你能通过大屏幕看到他们的情绪很饱满,有时候饱满的让你看不明白。
三.《驴得水》空间封闭,感觉像是再看话剧小品。 电影从头到尾,全在三民小学里展开,你能从电影里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表演,情绪,人物转变全是一段一段的,而且镜头表现上,我好像就没看到过什么远景,诠释近景,中景。
四.打着喜剧迎合观众的口号,却给我们看悲剧电影。你知道这是在骗我们么?前半部分却是很搞笑,也有讽刺的深度,很喜剧,我也是冲着开心麻花搞笑的本事去的,可回来的时候别提心里多难受了,我是花钱去买快乐,不是找罪受,我奔着喜剧去的,也是抱着开心的心情,看完后我就觉得我被骗了,而且就像海报上写的,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呵呵,我要是看悲剧,我就做好准备,而不是被骗着来的。
五.一遍遍把人物尊严践踏,然后一遍遍把他们展示给我们看。观众都是玻璃心,生活压力都已经那么大了,人何苦又为难人呢?且不说铁男最后变成狗,就说铜匠吧,这个人物的存在到底用心何在,让我们感受人性的丑陋么?而且电影看过后你会觉得有种难受,不像是悲剧的难受,当初看哈姆雷特,唐山大地震都没有这种难受,我觉得驴得水这种难受是变态难受,创作者个人想要表达的一种悲剧,自己理解的悲剧,可在我们观众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