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制作往往离不开专业的领头人,当一部影视还未上映时,我们评判它质量的依据一般都是看制片人、导演或是演员,然后以其以往的作品和这部片子故事的契合度来评判这部影片的大概期待值。
在中国很多时候观众更加看重的是导演,而相反的是外国影片则是看制片人。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奇怪,对于外行来说制片人的概念大概就是一部片子的投资人或则是找寻资金的人,只要钱足够他跟影片质量会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影片究竟是以“导演中心制”还是以“制片人中心制”为主。
“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是什么?1
制片人中心制,是指把项目的核心控制权集中在制片人手中,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全面贯穿营销策略和团队协作原则,通过严谨的调研、科学的制片流程,最大化的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的一种机制。
导演中心制,则是在影片摄制的全过程中,建立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班子的制度。在摄制组内,导演掌握艺术创作领导权和指挥权,遇有不同意见时导演有最后裁决权。
导演中心制可保证影片艺术风格、样式的完整统一,保证艺术质量。"导演中心制"概念来源于苏联,英美等国过去往往以制片人为中心。
那么从影片的制作角度来说,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究竟哪一个更有效呢?
制片人中心制的优势2
以电影工业比较成熟的好莱坞为例,他们的大部分电影在制作中是采用制片人中心制。
在此模式中,美术指导与摄影指导配合导演,构成核心的艺术创作团队。执行制片人、制片主任服务于制片人,构成主要的管理团队。两个团队的管理线条交叉之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矩阵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艺术创作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并按照两个核心团队共同确立的预算和标准完成制作,减少由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肯定是制片人中心制更有利于投资方的利益,更能保证影片的预算合理、拍摄周期不超。并把导演从日常的创作外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用于创作。并且制片人还可以从全局出发,制定统一的项目开发、制作、营销、发行、海外、品牌延续的整体战略。
除此之外,还有不太被人关注的一点是,制片人中心制相比较而言可以确保更高的影片质量,这一点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显然制片人更看重商业回报,从而会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更看重类型的确定性、演员组合的市场反应、影片元素的商业性,更强调视觉和听觉感受,更重视故事的逻辑性和讲述的流畅。制片人所关注的一切都不是从个人的审美喜好,而是观众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影片。这样的影片就更具备被观众认可的基础,避免成为某一个人的自嗨作品。
好的制片人引领全局,中国影业现状缺乏优秀的制片人3
但是上面所说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你有一个合格的制片人,并且投资方愿意信任这个人,否则一个半吊子的制片人中心会成为一部电影的灾难。而恰好在这个问题上,是中国电影业人才储备的最薄弱环节。
图 | 知名制片人陈国富
掌握了天朝核心的电影制片项目的大公司中,中影、华夏、华谊、博纳、乐视、光线、小马、星美无一例外的对绝大多数项目采用承制外包的制作方式。这个方式本身没有问题,好莱坞六大同样承制外包,但是外包对象是谁就是其中的决定差别,我们的做法不是把影片外包给专业的制作公司,而是把影片外包给导演的制片团队。
图 | 知名制片人:施南生
原因有很多,但是结果就是中国的制片人没有任何得到锻炼的机会,年复一年,没有制片人深度的参与项目,也就不会有制片人成长起来。所谓“陈国富施南生,得其一可安天下”的说法,就说明在已经离开的张伟平之外,我们就只有两个好的制片人。
导演中心制的优势4
面对每年这么大的电影产量,没有陈国富和施南生的电影项目怎么运作?就目前的电影业现状来说还是交给导演中心比较现实。
这其中,除了导演中心客观的优势之外,导演对电影各个方面的理解确实高于大部分制片人,他们对影片更有感情更认真负责,并且导演都具有一定水准的创作能力等。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文化心理,投资方都更愿意选择信任一个导演,而不是一个制片人;演员都更愿意跟导演合作,而不是制片人;编剧更愿意跟导演沟通,而不是制片人。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导演相比于制片人更能得到创作、演员、资金的信任。
也因此使得导演具有了广泛的优势。
而且,就目前电影业的现状,以投资方的业余程度、演员及经纪人对制片人的不信任程度、制片人自身水平等原因,制片人中心制不可能从全行业的范围超越导演中心制。
不过目前很多的年轻制片人开始成长起来,在努力的进步中。未来,就像美国一样,制片人会比导演有优势。
efunding云筹 | 影视娱乐金融服务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