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酝酿时间相当之长久的科幻影片,三年前大家开始关注到它,原因是角色的挑选是以什么标准来完成的,非常典型地分成了两种说法:一是认可,二是不认同。对多数还没有看过图文的观众来说,前面所讲到的争议之处,其实是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我自己尝试着找了一番,并没有如愿地看得图文版本,所以只能是先放弃了这样子的一个结果了。虽然说没有翻阅完整的版本,但还是搜寻到了不少跟它有关的改编前后资料,内容上就相对要对得上导演编剧的节奏感了。
从第一波,到第五波,这种递进式的拍摄手法跟讲故事的方式,对我个人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因为自己比如好奇,所以会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人事物,当然了,人往往就是这样,对未知的领域总是会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嘛。
这是导演编剧比较聪明的地方了,他们首先营造出来的是光与暗的对立,我们大家都非常地清楚,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希望,而影片背景从头到尾都是暗淡无光的,那么,你就知道他们想要营造的是什么氛围了。首先是让所有人感受到没有希望的那种可怕之处,然后才能够让剧情继续地往下走。
在这里我个人不想要按着导演编剧的顺序走,我们先跳过第二波、第三波,直接地讲一下第四波,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第一波跟第四波是性质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都是会造成没有希望的氛围,我们可以连着来梳理一下剧情,在没有光亮的环境之下,人跟人之间的那种信任感,基本上是不高的,尤其是整个大环境之下,没有希望的所有人,他们心理上就更为脆弱了,所以不信任于对方,也是可以理解过来的。
讲完这前面这两种之后,剩下的就是刚才被我们给直接跳过的那两种情况了:电影对大自然的描述并没有那么地真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虚拟出来的人事物,尤其是涉及到比较科学的地方,导演编剧并没有那样子的能力去全部诠释到很合逻辑的程度,如果一定要讲遗憾的地方,那这一个过程肯定是比较让人看不太懂跟摸不太透的。
影片描述的是家园被破坏,虽然说选择的对象是外星人,但是导演编剧的意图也是相当地简单,就是想要从中提醒到观众,你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无坚不摧的那种状态,如果你们自己不好好地保护跟维护的话,很快就会吃到自己所种的苦果。这种话好象有些耳熟,当我们在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讨论之时,都是会涉及到或多或小这一类的内容。给予观众一个更广阔的思考跟反省的空间,这本身并不是一部电影可以搞得定的。不过,没有电影人去做这种事情的话,也不尽是合理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