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qr070007位采访者
年少不知梦想何在
跌进道具狠狠钻研
2005年,陈坤听从横店演员同学的建议,独自离开江西婺源来到浙江金华。
计算机毕业者变身剧组灯光师,遇上道具两者皆抛开。
“我不是喜欢墨守成规的人,我更爱创新、尝试新事物。”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道具这一行基本都考自己学”。这一入行,就是12年。
随着能力的增长,陈坤逐渐组建起自己的团队。
刚开始加入的是朋友,再后来,其他道具师也被陈坤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民主的团队原则吸引过来。现在,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团队固定人数已多至40人。
“他们不是下属、徒弟,是兄弟。”为了不让兄弟白白做工,陈坤在拍摄前都要与导演、制片人沟通透彻。
团队成员都是80后、90后,大老爷们光着膀子喝酒聊天,从不为琐事争论。
每一个道具组的成员开工前都会仔细研读剧本,时代剧更有专门的人负责调查资料,明确朝代的道具、场景特点。理解不同,对道具的制作自然会有分歧。
工作上三天小讨论,五天大争执,这都算常见。
在厦门参与武警特战题材电视剧《利刃出击》拍摄时,场面大装备多,加上天气燥热,道具组人人压力大,便曾爆发一次大争吵。
争吵的结果不以陈坤领导者的姿态叫骂结束,而是全员咬牙坚持,完美完成制作。
“有难一起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团队需要凝聚力,陈坤便是凝聚力的核心。
同时,他更是家庭的顶梁柱核心。
一人变两人
两人变三人
三人变四人
横店,对于年轻的陈坤,是另一个“家”开始的地方。
和同在剧组工作的妻子相遇,两人在2007年结婚。
9岁的大女儿,4岁的小女儿。
谈到妻子与女儿,这个父亲语气里都染着笑意和幸福。
“家庭是男人的责任。”
大女儿在老家江西读小学,小女儿在身边上幼儿园。
每次陈坤外出跟剧组,小女儿都会哭着挽留爸爸。只能哄一哄,再哄一哄。
一年接2部大制作,一部剧拍摄3~5月,再接其他小拍摄,道具行业注定了他要与妻女聚少离多。
但陈坤并未考虑过转行。“总有人要去做,也总有人要把它做好。”
陈坤说他是幸运的,因为有妻子的包容和父母的支持。
为了家庭,妻子离开剧组,考上了幼师,现任教于小女儿所在的幼儿园。
得益于此,节假日和寒暑假,妻子能带着女儿去陈坤剧组探班,一家人能经常团聚。
一天当一周见,却还是在分别时伤神,也留了不少遗憾。
拍摄杜琪峰导演的《单身男女2》时,大年三十晚,陈坤远在苏州,妻女和父母则在电话另一头的江西。
“想啊,肯定想。”
父爱是山,沉默坚定。
每次从剧组回家,陈坤都会给女儿们带礼物,她们新奇、喜爱得不行。
职业使然,相对于电子类产品,他更喜欢具有年代感的东西,以及手工制品。
比如,一台民国留声机。“现在太多高科技,少有手工,没有了想象力。”
家庭的美满给了陈坤克服聚少离多的底气。
他的微信头像有两行字:人生是一场旅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朋友圈则多是质朴又闪闪发光的对道具行业的相关转发。
采访过程中,他说的最多一句便是:做这行,爱这行。
这份单纯热爱的初心,他一保持就是12年。
“艰辛,快乐。”
原创影视幕后公众号(扒幕:wcjtx001)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