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人生中最后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大概就是处在十二三岁,小学升初中时那个终于没有暑假作业恼人的无所事事的夏天了。《八月》这部影片即是围绕这段时间展开,以一个男孩儿的视角,去审视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中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刻画了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和生活重心,以及反映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时期的男孩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阵痛和顿悟时刻,其中穿插着一系列只属于90年代的符号,引发了80后90初年代人的集体共鸣。
本片在2016年11月26日举行的第53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中荣获最佳剧情片,饰演男主角晓雷的孔维一也凭借极具灵气与朴实无华并存的表演斩获最佳新人奖。影片大部分时间中均以黑白影像来展现,只在父亲离家之后的结尾部分转化为彩色。彩色是对我们肉眼可见现实世界的真实重现,而黑白实际上是再创造的艺术,更象征着对某种已经逝去且不可找回的岁月的追忆,或者用来表现没有真实存在过的梦境。对于导演张大磊而言,《八月》即是他对自己童年的一种追忆,是他儿时对那个时代的直观感受结合当下思考交融在一起的成果,十三岁的故事与三十岁的经历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以很难讲是对那个年代的真实重现,一定是带有当下观念的影响,是一部作者电影。
生活层面上,有露天游泳场,有海拉尔雪糕,有妈妈不想做饭时会说的一句“去,跟你爸下馆子去吧。”有因为校服好看而特别憧憬去读的中学;个人成长层面上,情窦初开,有了能进入自己梦境的会拉小提琴、身体已经开始发育了的邻家小姐姐;社会层面上,有国有单位改革,铁饭碗不复存在,曾在国有制片厂担任剪辑师的父亲,不得不为了继续自己的事业和担当起家庭生活的支柱角色而远走他乡,父子、母子、夫妻、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多多少少因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而泛起一些微妙的波澜…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大抵都有过类似体会。
此外,众所周知,1994年在世界电影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很多优秀的、可以载入电影史的影片都诞生在这一年,单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竞争就异常激烈,提名榜单中《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并列在其中,这三部如果分开在任何一年中,都可能捧走小金人。欧洲这边《这个杀手不太冷》、香港《重庆森林》以及动画大片《狮子王》也都出现在这一年。而张大磊选择了让中国电影界为之一震的重要事件来表现,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下发了“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也就是实施至今的“分账片”政策,当时流行的提法就是“10部大片”。
《八月》中从小城标准放映厅传出的大喇叭广播——“进口大片,《亡命天涯》,火爆刺激,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这是在当年确实有过的一条宣传语,并印制在了电影宣传海报上。“348号文件”的发布以及《亡命天涯》的上映,在当时中国的电影界似一声惊雷,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据当年报刊描述:
<>多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影院一时人头攒动,购票长龙重现,蜂拥而来的观众坐热了影院的“冷板凳”,看惯了三四流外国片的中国观众,不曾奢望在自家门口欣赏到最新制作的外国电影杰作。国内的电影观众像过年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
>导演在《八月》中多次植入对当年经典影视经典符号的致敬,一家三口围坐在电视前边吃饭边讨论“农村三部曲”中女性角色“枣花儿”的悲情命运,盛极一时的录像厅里放着当年盛极一时的陈佩斯,会在深夜无人时独自跳起蹩脚舞的喜爱《出租车司机》的父亲,还有拿着双节棍模仿李小龙的少年,以及这个明显就是在模仿《天堂电影院》的画面。把情怀搁置一边,也可以看出导演几乎是伴着电影长大,又特别知道如何用电影语言述说情绪的人。想来生在八零九零年代且同样伴着电影长大的同学们,看这个片时要哭个两三回吧。
不知道这个周末一过,影院还能剩下多少这部影片的排片,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电影院,好好追忆一个“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回不去的少年时代。”
红菱评分:★★★★ 推荐
观影年龄建议:15岁以上
适宜观影氛围和人群:八零年代及九零年代初生人,老影迷,国产片爱好者
陪同父母观看适宜程度:★★★★ 适宜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