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要写《八月》的观感,其实是件不算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的电影在我眼中是带着光的,创作者给了太多的诚意,作为观众很难用语言去描摹它带给我的感受,也没法找到标尺来丈量它到底有多好。
首先很欣慰,《八月》首日的排片超过了三个点,虽然比不了同期的一些所谓大片,但比起去年同类型的片子还是要高处一截。这至少能看出两件事,一是发行方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要给爱奇艺点赞;二是市场,或者说是观众,对《八月》这样质朴的片子给了更多的关注和接纳。当然,这和电影本身贴近生活的调性也不无关系。
《八月》虽然是艺术片,但看着很舒服,没有一些先锋电影人拍的艺术片那么刁钻古怪,它说的就是生活。这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八月》的落脚点其实不大,从孩子的视角展开,说的无非是些家长里短。看起来也并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就像在拉家常,孩子走到哪儿故事就说到哪儿。跟着孩子的脚步,我们认识了爸爸妈妈、姥姥姥爷、舅舅舅妈、三哥韩胖子等一系列人物。这么看下来,片子讲的事情挺琐碎的,但我们又不会觉得杂乱无章,只是跟着主人公晓雷去看,去感受,不但不混乱,反而很流畅,生活就该是这么细水长流的啊!
但《八月》的格局其实又很大,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浪潮之下,片中的大人们面临着事业上的困境,嘴上很乐观现实却很骨感。有着文艺梦的父亲和当老师的母亲对于事业、尊严、下一代教育的态度都截然不同,延伸开来可以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大抵上,变革中的人和事都有些许的无奈,但片子巧妙的用孩子的天真弱化了这种无奈。孩子的脸上是没有大悲大喜的,对于这个让大人们悲喜交加的时代,他只是见证者,不会更深一步的去解读这些人和事背后的苍凉,所以整部片子的情感都很克制,一切都是淡淡的。《八月》不会让人心生悲怆,它只是让你缓缓地去感受时代的变化,去体会人物潜藏的情感。而影片终究还是需要找到感情的出口,不然就成了流水账,所以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影片后期情感的表达开始稍显饱满,姥姥的哭,三哥的哭,火锅旁大人的沉默,会让人感动。但因为晓雷对这一切只是懵懂,所以情感依旧是克制的。
虽然《八月》是由一群非职业演员来演出,虽然群像式的呈现形式让很多人物并没有太多的表现空间,但他们一个个却都是那么的真,在不多的戏份中每一个角色都立了起来。
理想主义的爸爸是个很有趣的角色,他很有生活情趣,可以把拖把杆砍断给儿子做双节棍、可以和儿子一起去捉蛐蛐,虽然常常表现得很随性、很不羁,但他对艺术有着自信和执拗,做人也一样。在变革中即便一直信奉这是件好事,大家可以凭真本事吃饭,但不肯低下高贵头颅的他也会因为现实的不乐观而感到拧巴,他也有脆弱和敏感需要宣泄。喜欢他剪片子时的自信和松弛,也心疼他面临抉择时的发疯,很抽象,很崩溃。
现实主义的妈妈也不令人讨厌,对老人尽孝,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生活里的妈妈就是这样的的形象啊!有谁会真心讨厌自己的母亲呢?
还有用一张侧脸就能让人感受到她的悲伤的姥姥,德高望重豁达明礼有家长气派的姥爷,以及穿插在晓雷成长过程中的非正面典型三哥。
但因为一直跟随着晓雷的视线去观察他身边的人,却似乎忘了他才是片子的主人公。晓雷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天真,和伙伴去疯玩;但和他父亲一样,他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固执,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这个小升初的暑假,不算长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晓雷也在跟着成长。从为了好看的校服想去三中,到效仿舅妈劝三哥哭出来,这变化清晰可见啊。
其实《八月》里还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去挖掘,况且它又是一部从电影工业角度同样出彩的电影,每个画面都那么朴素但精致,用画面呈现思想和情感这件事对于电影的意义是无比重要的,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影片的黑白给我的感受并不是可以做旧卖弄情怀,只是很自然而然的让心境慢了下来,没有太多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只是纯粹的投入到电影里,很有九十年代的感觉,虽然记忆中那段时光是彩色的。
所以,《八月》这样的电影值得反复欣赏,感受它的气息,享受它淡淡的美好。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有朋友问我看懂了吗?其实我想说的是,艺术电影不存在看懂或看不懂。导演固然想要表达的东西之多,但观众未必都能领略;观众所能感知到的内容之多,导演也未必都能预料。电影本身就是门开放的艺术,怕的不是误读或漏读,怕的是无心去读。其实何须在乎感受到的多与少,只有有所感受就是收获。就像生活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很明确的意义,但它对你的影像却是潜移默化的,不断蔓延滋长。
再多的悲喜都终将过去,生活从来只有细水长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