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那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徐静蕾很年轻很有才

那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徐静蕾很年轻很有才

过几天,4月1日,徐静蕾电影新片上映,让我想起了老徐第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男人一夜,女人一生”是当时这部电影的广告词,十多年过去了还记得,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开始重新认识导演的徐静蕾。

这电影是改自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那篇脍炙人口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成了中国故事,改成了她和姜文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是一个女人在临死之前写给一个男作家的一封信,在信里,女人向这个作家倾吐了自己一生的爱恋。

原来她童年的时候便爱上了这个风流而高贵的男人,在对他的单相思中她逐渐成长为一个美丽的少女,在一个夜晚,她为他奉上了自己的一切,可男人在缠绵之后又遗忘了她。

但女人怀孕了,她生下了孩子,为了抚养他的骨血,她甚至去做交际花;她从不求他的回报,她不想成为他的累赘,她对他只有无条件的奉献和爱;但是最后,他们的孩子死了,她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临终之前,她写信给他,告诉了他一切。

小说的最后,那个作家看完了这封信,感到无比凄凉,“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情节也很浅,而徐静蕾改得很中国,将故事的环境改换成了30年代的老北京之外,其间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乃至画外音和主要对白,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但看着的感觉就象是徐静蕾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想,让我不自觉的融入其中,体会女孩的这种执着,为之动容。

茨威格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情。可这究竟是怎样的女人和怎样的爱情?她把男人当作神一样的崇拜;她满足男人对女人的基本需要——性、生殖;无论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人都没有任何要求,而永远只会奉献和牺牲……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女性吗?

当然我们说以“真实性”作为判断文学价值的标尺是极其可笑的。可是读者有权对作品中的人物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女人如此的爱恋?她为什么会如此痴迷?

在我看来,在这个女人的背后为“她”提供动力的,压根儿不是一个女性对男性的爱情,而根本男性对女性的幻想。

这个陌生的女人,她所有的行动概括起来就就是一个目的:对男人崇拜,对男人付出,但是又不会给男人添任何麻烦——这样的女人和这样的爱情,可能成为女人的梦想吗?亦或根本就是男人的梦想。

徐静蕾帮我在完成着这个梦想。

当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少女痴痴的眼神,当她看见那一院子的书,当她听到北院的夜夜笙歌,当她与他不经意间的撞个满怀,她就死心塌地地将一生交给了他——而我也轻轻叹了口气:这部电影的意义到此结束,它依然没有走出原著的语意氛围。

无论镜头、光影、音乐、节奏多么的成熟老到,青年女导演徐静蕾只是完成了一次拷贝不走样的游戏。茨威格的故事帮助了她通过电影再次表达自己对成熟男性的迷恋(象《我和爸爸》),也成就着徐静蕾从没起色平庸的演艺角色向才女徐静蕾有效转变,1976年的徐静蕾在那年开始散发着成熟之美。

诚然,在故事的最后,男人感到了内疚与凄凉。但是,小说里的女人,她是自己放弃了去向他寻求帮助的可能——她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因为她并不觉得她有这样的权力。

事实上她完全拥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她为了不成为他的累赘,而主动承担起养育的责任,并至死不渝地爱着他。

(配图为百度搜索所得,望谅)

------------------------

大黄的无聊空间每天推送:因为无聊和无奈,所以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进行无意义的观察和解读,让无奈的人和无聊的人,变得无所谓,请关注大黄公众号,你有不同观点写到评论中。

熬了4个通宵刷完《乘胜狙击》虽然烂尾但还不错!

上一篇

熬了4个通宵刷完《乘胜狙击》虽然烂尾但还不错! 熬了4个通宵刷完《乘胜狙击》虽然烂尾但还不错!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