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编剧刘和平在论坛上发言。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组委会 供图
随着电影、电视剧、网络剧观众逐渐趋同,国内外各种优秀的剧目纷至沓来,电视剧的竞争最终将成为品质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3月21日,在2017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一场名为“确立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论坛邀请到了编剧刘和平、赵冬苓、兰晓龙,导演刘江以及评论人尹鸿共话如何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保持工匠精神。
担任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经典作品的编剧刘和平觉得工匠精神是一种负责。他分享了在《北平无战事》担任编剧时的经历,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还要保证自己的创作有质有量,他日夜高强度高负荷工作,以致差点住进医院。他说:“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我们面对一部剧的时候是需要认真、需要努力,因为我们是想让人们从中获得一些东西,这种想法与精神很多同仁都是有的。”
刘江对此表示赞同,他觉得这种负责是对自己工作的尊重:“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尊重观众,不糊弄观众是影视制作人最起码的良知。”
尹鸿觉得现在影视剧的“套路太多”,比如说为了剧情生搬硬套,强加动作场面。“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这么多的动作场面真的观众会看吗?会喜欢吗?”在尹鸿看来,“编剧的工匠精神就是匠心与情怀,他会主动式创造,透过细节挖掘深度。一个好编剧永远不让自己写得太急,会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创作。”
“我觉得最恰当的创作方式就是在内容上求真,在创作态度上求实。”赵冬苓补充说。
“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和自己死磕,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兰晓龙也认同赵冬苓的说法,他觉得追求工匠精神本质上也是追求一种快乐,影视行业的工作非常辛苦,从工作中寻找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