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据估计,影院欺诈抹掉中国票房总收入的10%至20%。打击这种欺诈有望帮助中国在2017年达到更高票房目标。
中国各地的300余家电影院因瞒报票房而受到惩处,这似乎是整治电影产业的第一波浪潮。
打击影院低报票房收入之际,政府正采取措施提振中国的官方票房收入;在经历了10年迅猛增长后,去年票房收入陷入停滞。
尚不清楚政府调查人员是如何收集影院作假的证据的,这些影院被勒令将侵吞的收入归还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63家影院被控在2016年欺诈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合14.5万美元),被责令停止营业至少90天。
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电影票房收入,好莱坞和其他地方的电影公司正指望这个国家推动全球票房销售。根据追踪电影院票房表现的艺恩(Entgroup)的数据,2016年中国宣布的国内票房销售额仅增长2.4%,而2015年的销售额跃升了49%。
根据一些人的估计,电影院的欺诈抹掉了中国票房总收入的10%至20%。相应地,打击这种欺诈有望帮助中国在2017年达到更高的票房目标。电影院长期以各种瞒报手段出名,包括在票房系统上作手脚、低报销售额以求保留更多收入,或者把流行大片的收入转移到不那么知名、但为影院提供较高票房分成的电影名下。
中国许多电影院观众在购票观看电影时,往往发现电影票上印着另一部电影的名称。还有一些销售的电影票是手写的,同时一些电影院使用专门软件来篡改在线销售总额的细节。
坊间证据似乎表明,外国大片受到这种欺诈行为的最大损害,而不太知名的国产电影因此受益。在2011年的一个例子中,一名女士在社交媒体网站微博上贴了一张她花了80元(合11.50美元)购买的《变形金刚3》(Transformers 3)电影票的照片。这张电影票实际上由两张票组成,一张是20元的《变形金刚》电影,另一张是60元的《杨善洲》,那是一部鲜为人知的纪录片,说的是一位获得高度荣誉的公务员的生平事迹;她根本没有看这部纪录片。
2015年,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电影制片公司——华谊兄弟(Huayi Brothers)和博纳影业(Bona Film Group)——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他们发行的电影——如《终结者:创世纪》(Terminator Genisys)——票房被挪用,目的是拔高爱国题材的二战电影《百团大战》的票房收入。
电影制片人对中国媒体监管机构发起的打击行动感到满意。
博纳创始人于冬表示,中国票房的大约20%因为影院隐瞒收入而没有报告。“这只是冰山一角,偷漏瞒报票房是行业毒瘤,”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app微信(WeChat)账户上表示。
但是,就像中国的电影院试图人为降低销售数字一样,据悉制片企业会通过大量购买打折票和制造“幽灵场”来夸大销售。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称,此次整治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法治时代”。
版权声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