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 (1962)
导演:克利斯·马克
上世纪60年代的一部科幻短片,也是在创意,手法和故事上都具有意义的一部神作,本片全部采用静止画面配合旁白拼贴剪辑而成,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在一个堤岸前目睹了一个男子的死亡,再后来的时间旅行实验中,长大后的男孩成为了试验品,他穿梭时空,首先回到过去,发觉了当时的那个陌生男子就是他自己,之后他还被送往未来...
《堤》的创意可以说在后来繁衍了无数想法类似的电影作品,很多烧脑佳作如《12猴子》,《恐怖游轮》等,包括哈利波特系列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设计,《堤》的文艺气质则是更加无须言说,简洁的音效与委婉的旁白搭配,结合一张张图片,却把大部分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观众,这种简单而留白式的表达在很长时间里仍然值得思考和推敲。
12猴子 (1995)
导演:特瑞·吉列姆
鬼才吉列姆最知名的一部作品,脱胎自上文所述短片《堤》的灵感和构思,讲述了公元2035年科学家把一个囚犯送回到90年代,来调查该病毒跟一个病毒专家的儿子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该囚犯的记忆中只留下两条微弱的线索:他挥之不去的童年回忆,以及“十二只猴子”的难解记号。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詹姆斯科尔成为了时间旅行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几次穿越中,故事不断在复杂的线索中走向明朗,最后发觉其实他孩童时期的记忆正是来自未来的自己,形成了宿命般的循环。
《12猴子》将故事的引发放到了一次病毒灾难里,全球50多亿人均在其中死亡,只有1%的人成为了幸存者,居住在地下,地面则被各类动物统治,但随着故事推进,影片中的“12猴子军”则成了一个玩笑,最后的真凶在结尾成为了故事宿命感与缜密性的最好注脚,不同时代的特殊关联在导演的用心排布下形成了独特结构,因为与环球影业成功合作过《妙想天开》,吉列姆获得了本片的最终剪辑权,因此《12猴子》最终呈现出了支离破碎的完整感,是导演风格与故事本身的完美组合,此外布鲁斯威利斯,布拉德皮特等几位主演均表现出色。
暗淡的星 (1974)
导演: 约翰·卡朋特
约翰卡朋特早期的一部低成本科幻片,是怪咖版的《2001太空漫游》,黑星球号宇宙飞船在驶离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船体鼓掌,船长死亡,失去地球协助以及能源供给,和最后别无选择的执行任务,最后船员无助的在太空中漂流,等待死亡的过程,情节并不丰富,片中大部分场景都由单白的对话和缓慢移动的画面构成,个人认为最具趣味的便是一位船员与外星生物之间互斗以及结尾飞船爆炸后的真正“太空漫游”。
扫除宇宙中不稳定的星球,完成外星系殖民化成为了未来人类自求扩张的显眼方式,《暗淡的星》当中,人类在行使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超光速飞行,20年的时间里船员只老了3岁,而船员录下的视频要几十年后才能传到地球,绝对的孤寂让人心的煎熬胜过了所谓的肉体辛劳,与外星生物的打趣和争斗则像是平静湖心的一次小震动,涟漪不断,却影响有限;而影片后段飞船戏弄船员的一部分则更加具有表现力,也直接引发最后的结局,大部分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太空漫游》中的HAL,黑星球最后一次任务中科技与人类,人类与人类的博弈显得荒诞而深沉。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2007)
导演:理查德·申科曼
一部超低成本的另类科幻片,通过单空间的对话和零特效制造出了一个异星男子在选择改变身份前的告别谈话,在告别的房间中,他与其他几位智者开始了一场重解人类文明史的“游戏”,按主人公所言,这是他14000年来最推心置腹的一次表达,面对自己的身份与众人之间的差异,男子尝试从一个普通人的口吻和角度来纠正和引导他们,直到故事最后他感觉进入了误区,于是谎称自己编了这个故事,把自己塑造成了伟大的“耶稣”,但观众也是在最后的段落才能够确定他究竟是不是“来自地球”。
本片的构思十分惊艳,尝试在思维和对话角度来营造科幻质感,全片几乎是在单场景进行,所有需要注意的点都集中在对话上,我们无法确认其中是否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但能够体验到两方的博弈是在有序的概念中进行的,其中涉及的包括人类诞生之前的原始地球的状况,到人类社会出现后各个时期的变化与目前人类对之进行解读的出入,也包括主人公来自何处,成为过何人等的疑问。观众在影片推进过程中几乎是“忍受”的心情,因为毫无代入感和戏剧性的故事只能单纯依靠跟读对白来尝试解读故事,最终要等的只是结尾的反转,以及一种可有可无的思考,本片最大的突破仍然在思维,而不是手法。
怪兽 (2010)
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
本片是一部预算只有1万5000美元的超低成本灾难科幻片,讲述了在墨西哥被外星生命体占领和感染后,一位记者受雇护送一位美国游客返回祖国的故事,途中他们先后要经历的是不正常的人类社会,人类与外星生物抗争的脆弱战线以及几乎不再有生存可能性的恐怖地带,受制于成本,也许也是创作者的创意,本片大部分场景都没有出现怪兽本尊,而是依靠台词和场景调度时的表现来营造怪兽的存在。
影片的主线围绕因灾相遇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末世爱情展开,从一开始的护送与被护送关系,到最终放淡生死,相拥而吻,这是一个相对俗套的设定,也没有带给观众更多情感故事以外的震撼,倒是在对人类社会面对入侵时产生的变化的描绘成为了本片的精华,物价疯涨,军方无能,民众惶恐而无助,对于原本就并不安逸富饶的墨西哥再遭毁灭性挫伤以及与美国相邻的关键位置并未改变,本片给出了一个相对写实的精彩故事,而新锐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之前也已在BBC和探索频道制作过大量纪录片,本片的纪实感也产生了其他影片难以效仿的某种恐怖感。
K星异客 (2001)
导演:K星异客
制作成本4800万美元,一名自称来自K-PAX星球的怪人波特在地球上遇到了心理医生马克,并开始相互谋求对方的理解,同时也借故事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巧妙的控诉,两位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与杰夫布里奇斯的表演完美推动了这部精彩而极富内涵的科幻电影。
《K星异客》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依赖炫目特效却仍旧保证了一定的科幻片即视感,波特墨镜之下看似与人类无异的双眼,在史派西的出色演绎下具备了某种奇异色彩,开场不剥皮吞食香蕉的片段相当令人难忘,一下子便给了观众“这是一个外星人”的极强例证。
月球(2009)
导演:邓肯·琼斯
制作成本500万美元,巨星大卫鲍伊之子邓肯琼斯的导演长片处女作,一个关于克隆人命题的构思精巧的科幻故事,影片在09年一经推出便被拿来与科幻神作《2001太空漫游》作比,也是新千年以来完成度最高,整体质量最出色的一部科幻片。
《月球》提供的危机思索相较过去的科幻电影更加具备现实意义,其中人机共存以及克隆人技术引发的现实问题都是定位高却也足够实际的讨论点,《月球》在仅仅33天的拍摄时间里,运用30年前流行的模型方法完成了大部分内容,而通过台词和剧情设计所进行的弥补也是收效显著,虽然主人公被机器愚弄的剧情遭到诟病,但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被自己的造物玩弄呢。
最后决战(1983)
导演:吕克·贝松
吕克·贝松导演处女作,黑白无对话,摆脱了所有商业片元素的极端尝试,核子战争后世界陷入蛮荒落后的原始状态,一方面需要在极其恶略的生存条件和极度匮乏的物资状态中寻求生机,一方面需要面对所有其他人类的攻击和威胁,科技倒退了100年,蒸汽文明甚至成了可贵的影射,当一个飞行器出现在本片中时,很多观众可能都会不约而同的感叹故事的凄惨和可笑背景,影片更多的不注重故事的讲述,而在于思想的传达,超现实的剧情,类似天降鱼群,给末世带去了一丝微弱的悲悯,影片在人与人的缠斗中开始,也在这之中结束,片尾被囚禁的动人女子代表了希望,也代表了贝松骨子里的天真。
个人对此片的喜爱接近杀手莱昂,吕克贝松的处女作和之前托尼斯科特的《千年血后》一样是脱节式的发轫,与之后的导演风格相去甚远,但贝松终究更锐利,这部《最后决战》从构思到成片都营造出了一个极为逼真的末世和一群生动的幸存者,他们的关系类似《疯狂的麦克斯》,同时本片整体也像极了麦克斯,男主几乎就是法国版梅尔吉普森,而作为男二号出场的让雷诺日后也在吕克贝松手中腾飞为世界级的表演大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