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国产剧评分总是高开低走,雪线一路下滑,但小编最近看的这部剧,播了一大半还稳定在8.7,堪称不落窠臼、演技在线、剧本扎实的神剧——《鸡毛飞上天》。
听到这么土掉渣的名字,小编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它讲述的故事,在细腻处让人觉得真实感人,宏大处又呼唤着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两者平衡相成,一口气刷20集不嫌累。
1970年,浙江义乌换糖帮的头陈金水收养了一个弃婴,取名鸡毛,学名陈江河(张译饰演)。吃百家饭长大的鸡毛,学会了鸡毛换糖的手艺,也领悟着做买卖的生意经。
对对,这就是一部年代剧,也是一部讲浙商的正剧,但意外的,一点儿不!枯!燥!
首先,它对情感的把握足够接地气,在主演(张译、殷桃)整容般的演技下,生气勃勃!
譬如,鸡毛和扮成男孩子的骆玉珠(殷桃饰演)为了抢一个窝头,不打不相识,两人住在桥洞底下,你熬糖来我换货。
为了躲避民兵的追捕,鸡毛背起骆玉珠就跑,然后才发现对方是个假小子!(划重点,“背”这个动作形象生动地传达出鸡毛是如何发现对方身份的)
知道真相后的张译,啊不,鸡毛,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俨然良家少年被侵犯的小模样!小眼睛里泪汪汪的!反倒是骆玉珠,落落大方、洒脱利落。
这个桥段不落俗套(回想下多少古装剧女主露出一头青丝才被识破身份的桥段),轻快得让人想哼歌!同时,它也不是无厘头的设定,反而更深地挖掘两位主角的内在个性:鸡毛守得住原则、骆玉珠放得开手脚。这不正是日后两人创建商业帝国的基础吗?
当然啦,在命(bian)运(ju)的捉弄下,俩人的感情注定不会平平顺顺。在各自打拼多年后,他们隔着月台,在两列火车上相认。
鸡毛瞥了一眼发现爱人的不敢置信,鼻尖酸楚,反而望向车门的模样,让所有的深情都不必用台词,这就是演技啊同学们!哪怕没经历过,你也会懂,尘满面的相遇,埋藏多年的爱意。
天啊,我居然被一部商战剧激发惹少女心!感觉张译和殷桃这对cp简直承包这个春天所有的粉红色泡泡!
感情线足够浪漫,但《鸡毛飞上天》的好处,就在于它将这条线处理的足够克制,不曾喧宾夺主。它的野心在于反映时代的众生相。
鸡毛鸭毛鹅毛换糖不必说,对于生长在浙江小城的小编来说,这本来就是一记戳心的回忆杀。多少长日漫漫、镇日寂寂的村子里,一声声回荡的就是这走货郎的叫卖声。今已不再矣。
八十年代末,年轻的知识分子视野宽广,心胸疏阔,火车上的偶遇,他劝勉鸡毛,义乌之外有中国,中国之外有世界。天南地北都该好好去转一转。
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敢于带领村民鸡毛换糖生存下去、心思活络的陈金水,最终被打磨成了一个拼命阻挠鸡毛生意、婚姻的老顽固。(看得好气)
曾经身强力壮的汉子,在吃大锅饭的日子里,成了躺着还嫌累的懒汉。
反倒是那些生长于浙江乡间的买卖口诀,比如“进四出六”、“走四门”、嘴上要会侃、有活不能懒,在鸡毛手中成了新时代浙商智慧,陪伴他一波波地倒换货物、创业致富。
不要嫌小编描述的官方!只有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你才会懂得,所谓的“浙商”、“致富”,不是纸面上的概念,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人不甘于贫困的现状,吃苦吃出来的巧劲。
他们不是官方宣传册上大而无当的话语,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赶的一趟趟火车、熬的一次次通宵、卖的一件件商品。
《鸡毛飞上天》的前半部分,尽其最大努力,从服化道到演员口音,从影像风格到剧情台词,还原70到90年代,资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新鲜劲,有一股子蓬勃的力量,大家都知道,好生活才刚刚开始,所有的一切需要双手的创造。
(耳环hin有八九十年代风)
可以说《鸡毛飞上天》中展示的,正是我印象里的上世纪末的中国,有春日泥土凛冽干净的清香,让人有播种的欲望。
年代剧最难拍的不是服装化妆,而正是捕捉到这种所谓的时代的精神,甚至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有一种感动:原来历史是这样延续、印刻在我身上的。
就这点来说,
《鸡毛飞上天》做得很好。
但这部号称开年神剧的国产剧也有不足。就是一旦到了当代部分,戏中的劲道就明显疲弱。
义乌一家人的生活成了高于一般人生命体验的无根浮萍。对内的矛盾尚没有自洽,和外商的经营合作倒描述的无比高大上,影像调的和台湾超长的豪门恩怨剧一般!感觉编剧,不,剧组都换了一拨人?
(感觉画风都不一样了有木有)
其实仔细想来,中国不缺好的年代剧,反倒少有扎实地表现当代的剧。这大概是豆瓣8.7分的高质量国产剧也有的遗憾罢!
转载请标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火影院”
(微信号:huoyingyuan1 长按可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