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前,《廊桥遗梦》的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家中逝世,享年77岁。这本只花了11天写就的小说,成就了他的一生,评论界虽认为是书里尽是陈词滥调,但全球超过1200万册的销售量,依然让他名声鹊起。
1995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将这本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并由自己担任男主角,电影一上映就引起轰动,全球票房超1.82亿美元。
电影也让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了奥斯卡的提名。或许是因为在当时看来颇为不正的三观,让这部电影最终颗粒无收。
电影的上映,也让位于美国爱荷华州的麦迪逊桥声名大噪,不少恋人慕名而来在廊桥与心爱的人举行婚礼。
但另一方面,电影的上映在社会层面引发了美国的离婚狂潮,据说引进内地后,同年国人的离婚率也上升了好几个点。所以,这几乎是一部被社会学家认定为一颗大毒草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1995年的一天,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将车停在了小镇中一户人家的门口,向女主人弗朗西斯卡打听麦迪逊桥的位置。
两人因这座桥相知相爱,机缘巧合下相守四天,但这生命中短短的四天,却改变了两人的一生。
在爱和责任面前,弗朗西斯卡最终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深爱的人,从此她虽为家庭尽职尽责,却依然穷尽一生去回忆、去怀念那个令自己心动的男人。
直到年老后的某天,她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看着他寄来的遗物,弗朗西斯卡泪流成河。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留下遗嘱,要将骨灰撒在麦迪逊桥,祈求用这种方式能与爱人永远相伴。
这样的结局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甚至在20年后,重新再看这部电影,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而那些正中人心台词却一直回荡在耳边,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就是这样激烈澎湃的爱情,遇上了需要面对生活、责任这样沉重的话题,迸发出了更加令人撕心裂肺之痛。
也许作者的本心,是要赞美弗朗西斯卡为家庭做出的牺牲,但代价却是她的一生,太过沉重。那个风度翩翩,爱他懂他的男人,永远留在了记忆中,成为她后来十几年生活的一部分。她始终有家庭,但她又始终是一个人,一个人守着自己内心的孤独,穷其一生。
她想他的拥抱,想他的味道,想念他的眉飞色舞和黯然落寞,失去他时世界灰暗迷茫。
他们拥有彼此的爱与灵魂,但唯独缺了肉体。
情与爱并不是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之间最动人的情节,大雨滂沱中的那场无声告别,才是全片最令人动容之处。他站在大雨中狼狈不堪
他默默挂着起她送的饰物。
他将车停在红绿灯处,即使红灯转绿也迟迟不愿转弯。
而她心碎的泪流满面,手紧紧的攥着丈夫的车门把手,却无法去赴他的邀约。
有些再见无法轻易说出口,也许一声再见即意味着再也不见。
爱与克制,让弗朗西斯卡的生命从此承受着剧痛,也许余下的生命中,依然会有欢乐,但内心却清醒的知道,自己始终缺了一个角。
而罗伯特,也许浪子之心让他不缺爱恨欢愉,但却愿将生命中最深的怀念永远的留给了她。
一辈子太短,而生活却太长。日日挣扎,夜夜思念,将身体留在家里,将灵魂留给爱人,当岁月无情冲刷至两鬓斑白时,回忆往事,这样的代价值还是不值?
她最终只能选择将人生经历和感悟写在日记里,永远留给子女。
爱情即使再丰饶美好,也许永远都敌不过道德的彪悍强大,想要与应该,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独自面对内心时,才敢说出所爱与所想,人性是压抑的,生活是遗憾的,遗憾并非产生了美,只是遗憾成就了美,真正的美,依然源自爱与情。
《廊桥遗梦》并非是一场披着文学外衣的不伦之恋,也并非是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的道德范本,于20年后再看当初那些所谓的道德批判,其实是武断的,而且是自不量力的。人心是挣扎的,人性是复杂的,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和思潮,让“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答案越来越站不住脚,但何为对,何为错?其实本无对错。都是对,也全是错。
只是你可曾经历过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已爱到互为彼此信仰的爱情,如果没有,请别妄加评论它的对错,如果有,并且恰巧同样不得已倒在命运里,那么请为它唱一首悲歌,爱情之路太短,但忘却的长河却能穷尽一生绵绵不绝。
认识你,我用了一下子;爱上你,我用了一阵子;忘记你,我却用了一辈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