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报道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下文将简称为《电影产业促进法》)3月1日施行以来,到3月15日正好是两个星期。“国家支持建立电影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电影评论”这一条款也式的电影评论成为了全行业更为重视的一个方面,有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今日影评》重拳出击影评“打假”话题一出,不少网友纷纷点赞:“专业影评人的眼光还是很犀利的。”“影评的确要打假。”“好片烂片观众心里有数,假影评人说了也没用。”
在3月15日“打假日”这一天,《今日影评》聚焦影评信用危机,特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细辨“真假影评人”和“真假影评”。
营销号与资本挂钩不是真影评
理性看待影评争议
《长城》上映之后,微博上有大V发文称:“张艺谋已死”。《摆渡人》上映的当天晚上,各路影评铺天盖地,有“看了《摆渡人》,想跟《长城》道歉”的评论。
网络上大量的营销号发表的观点和评论很可能成为潜伏在众多真实影评中的所谓“观影参考”,营销号的影评能够算得上影评吗?
左衡在节目中表示,顾名思义“营销号”背后一定有经营和销售的目的,营销号不等于公众号,营销号和资本的驱动挂钩。所以部分营销号的影评,不值得信任。索亚斌也称,有些营销号门槛非常低,他们用耸人听闻的语句,在修辞上玩花样来博眼球。
为什么影评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称,很多人可能认为影评就是批评电影,其实不然,批评只不过是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相对公允准确地去分析一部电影。所以,要理性看待影评万象,影评没有标准化的、唯一的答案。
“影评人”泛滥、被大众化?
“影评人”究竟是什么?
尽管无数人都做着“影评”这项工作,但职业影评人却似乎很少,甚至有很多影评人不愿意为自己贴上“影评人”的标签。那么,影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人才能被称之为影评人呢?
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称,很多人忌讳“影评人”这个词可能是有不同原因,但有一个大背景是现在影评人太多,特别泛滥,这个身份不再具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意味在里面了,很多人可能觉得“影评人”太大众化,这个标签不具备存在感。另一方面,影评人所追求的独立的身份很难达到,很多人免不了要失望。
左衡则称,在两年之前,他还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影评人。但这两年主要的工作就是大量看电影,大量写影评,这时就会比较倾向于接
受“影评人”的标签。“我并不认为这个标签有过高或者过低的含义,它就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就要有它的工作操守。”
专业影评人也会误判
有偏差有错误不打脸
左衡和索亚斌都在《今日影评》中表示,他们曾在影评中出现过误判。左衡称,尽管《卧虎藏龙》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音乐等四项大奖,但当年的他在看《卧虎藏龙》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还为自己找了一些言之成理的理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判断太过肤浅,
索亚斌也在《今日影评》节目中表示自己也曾出现过误判,比如预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爱乐之城》,比如以为《生化危机:终章》很小众,结果一个周末票房就6亿元,笑称出现了误判的自己脸没地儿搁。
其实,由于年龄、立场、生活经验的限制,出现误判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左衡称,影评人哪怕是出自真心地去写,也有可能会出现误判。但一个专业的影评人,哪怕判断出现偏差,也不会是一个坏的偏差。索亚斌也表示,当自己发现误判之后,会努力去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误判也许是一个好事。它会不断地促使你去思考得更深入,去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电影和社会,对于影评人而言,本身也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
影评一路见证、一路伴随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良心影评助力电影产业发展,而《电影产业促进法》在条文中规定关于影评的发展的这一举动,在全世界立法当中都是很少见的,也就更寓意着影评的重要性。在“3・15”这样一个很特别的时间,《今日影评》和所有电影人一起面对影评。电影评论不是肆意打压,也不是随意夸赞,说真话才是电影评论的本真,而保持影评的公信力,是各路影评人专家学者和媒体所要共同坚守的底线,更是《今日影评》孜孜以求的目标。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电影频道播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