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不谈感情,也是一种人情味|肖像

不谈感情,也是一种人情味|肖像

邵逸夫去世的时候,有网友发微博感叹:突然之间我的首页都在转邵逸夫,这证明,他们都上过大学。他说的当然是「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座逸夫楼」这个体验。这位大慈善家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影响力却仍在延续。

说起最受人尊敬的香港富豪,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邵逸夫。他创造过邵氏影业的辉煌,让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他的 TVB 让每个人都学会了一句口头禅,「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而他捐赠的「逸夫楼」,则矗立在几乎每一所高校里,陪伴着无数莘莘学子。

邵逸夫的原名叫邵仁楞,号逸夫,意为「安安逸逸过一生」。他的一生横跨三个世纪——从 1907 年到 2014 年,长寿,也名利双收,但要说安逸,倒也不尽然。

邵逸夫出生在浙江宁波,家中排行老六,所以后来大家又尊称他为「六叔」。他父亲是当时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不过家里五个兄弟,无一人子承父业,而是合伙在上海办了电影公司「天一」。

刚满 18 岁、中学毕业的邵逸夫,跟三哥邵仁枚一起负责开拓南洋市场。他们扛着放映机器和电影胶片,走街串巷,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干的就是苦力活。

「天一」定位清晰——走商业路线,又掐得准市场口味,所以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恰逢第一部有声电影在美国诞生,邵逸夫认定其中大有商机,于是亲自坐渡轮去美国购买拍摄器材。没想到中途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块舢板在海上漂了一夜之后才得以获救,九死一生买回了「会说话的机器」。

▲ 青年邵逸夫,冒险,敢拼

邵氏兄弟因此拍出了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大受市场欢迎,仅 1 万块的投资就换来了整整 70 万的收益。

敢闯敢拼,又有商业眼光,想不成功都难。但是邵氏兄弟辛辛苦苦建立的商业王国却因为二战的缘故功亏一篑。公司被迫关门,事业受挫,但属于邵逸夫的人生传奇却刚刚开始。

在因为战争休整了将近二十年之后,年满 50 的邵逸夫选择在香港重新开始创业。他考察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和地方,最后选中了香港这块风水宝地,和邵仁枚一起在这里成立了邵氏兄弟影业。

邵逸夫担任总裁,做主买下清水湾一块荒地,花 7 年时间打造了一座邵氏影城,从此开始了叱咤香江的传奇。

▲ 邵氏影城后来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重新开始的邵逸夫仍坚持过去的原则:拍商业电影。邵氏的电影首先要赚钱,否则就算是拿了国际大奖,在邵逸夫眼里也是失败的。邵氏旗下最顶尖的大导李翰祥,曾经拍过一部获奖无数的电影《后门》——几乎拿遍了所有亚洲影展的大奖,风光无限,但是邵逸夫仍然不买账,因为它票房不行。

导演张曾泽也曾经说过,他在拍了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之后被邵逸夫重金挖角,一开始邵逸夫对他态度很好,奉为座上宾。但是在他为邵氏拍的电影《红胡子》票房惨败之后,邵逸夫马上变脸,在片场对他视而不见。

因为这种种举动,邵逸夫在公司人眼中:重利,轻感情,不近人情。但邵逸夫的想法是:「我有两千多员工,我讲感情不讲死了嘛?」

拍电影在邵逸夫眼里就是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就得放下情面,尤其是当邵氏具备了相当规模之后,对一个人放宽标准,它就会变成一副多米诺骨牌。

▲ 队伍大了,切忌朝令夕改

赚钱至上的邵逸夫不是不具备人文情怀,不懂欣赏「高大上」的艺术电影,恰恰相反,作为阅片无数的骨灰级影迷,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懂电影的人之一。

他从基层一步步走过来,懂剧本、制作、发行,通晓各个环节。他每天都要看电影,中外的、艺术的商业的,各式各样的电影,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看 9 部,这一生看过的电影超过 5 位数。

台湾导演李行拍《秋诀》的时候,曾经找过邵逸夫投资,邵逸夫看了剧本很喜欢,而且他也相信李行的能力,但是他仍然拒绝了。成品出来之后,邵逸夫的确很满意,但是他说如果重新选择一次,他一样不会投资,因为这个电影太人文了,不会赚钱。

电影首先要赚钱,但不代表着粗制滥造。邵逸夫亲自把关品质,遇到不满意的,他先问能不能补拍;如果补拍了还是不行,就亲自动手烧掉胶片,「邵氏早期,烧掉好多部。如果观众看到劣片,一定不开心,多了就对你失去信心,所以不如烧掉。」

▲ 严格把关才能打造「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金字招牌

邵氏电影在市场上大卖的同时,也捧红了一大批明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但是邵氏又常常留不住明星,因为邵逸夫太「抠」了。邵氏的明星经常是「我很红,但是我很穷」。即使已经红遍香江、红遍整个亚洲,仍然每月只能领取固定的、微薄的薪资,出门还要挤公交、地铁。

太「抠」这件事,还让邵逸夫错过了李小龙这棵巨大的摇钱树。当时李小龙拿着剧本主动找到邵逸夫合作,他要求片酬一万美金,但是邵逸夫只肯给他 2500,结果李小龙转投嘉禾,迅速养肥了这个竞争对手,使得它足以和邵氏分庭抗礼。

即便如此,邵逸夫仍然不后悔,因为他有必须要坚守的经营原则:控制成本。

另一方面他也不怕有人出走,因为他自己拥有强大的造星能力,储备多、血厚——最典型、也最为我们熟知的,当然就是后来的无线艺人培训班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这里出过的巨星数不胜数。

▲ 四大天王,也是六叔钦点

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电影开始受到电视行业的冲击,邵逸夫决定成立 TVB,及时将事业重心转到电视上——这个抉择再次证明了邵逸夫长远的商业眼光,他抓住了电视行业的势头,将 TVB 打造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80 后、尤其是 85 前的一代,几乎都是看着 TVB 长大的,从《射雕英雄传》到《大时代》,再到《创世纪》,TVB 创造了无数的经典。这些剧集的成功,一是有着训练班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二是邵逸夫坚持贯彻的「商业」准则:要让观众爱看,不能晦涩,不能难懂,世俗但绝不低俗。

持之以恒地产出如此之多质量统一的作品,一定是依靠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所以标准、规范尤为重要。导演们几十年以前在邵氏拍的影片,直到今天都还能继续收到版权费,足见邵氏影业之规范。如果没有邵逸夫的「抠」和固执,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 成功之路一定伴随着不理解

这固执在大多数时候显得不近人情,但是在某些时候却恰恰是最有人情味的。李翰祥曾经出走邵氏,并带走了邵氏一大半人马,在台湾市场和邵逸夫对着干,结果败了。后来他希望重回邵氏,邵逸夫也不计前嫌地答应了。

生意就是生意,「你反骨的话我不会给你出路,你失意的时候我也不会断你的活路。」

所以「抠门」的邵逸夫,却广散财,大做慈善,其实并不矛盾。从 1985 年开始,邵逸夫每年都花上亿港币在内地做慈善,兴建了无数「逸夫楼」.他看待慈善的方式,和他看待生意一样纯粹:慈善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跟商业利益、跟其他所有都无关。「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到民众」。

他经营慈善也跟经营他的生意一样,讲求规范:捐赠项目、审批程序,一律严格把关,以确保慈善基金用在刀刃上,用得合理。这样的「不讲情面」让他在内地资助了六千多个慈善项目,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 有人说,中国的逸夫楼比加油站还多

邵逸夫 2014 年过世的时候,历任香港特首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几乎所有香港演艺界的重量级明星也都出席——即便是生前有所抱怨、有过恩怨的,也都从此泯恩仇。邵逸夫的为人,就算是对手,也都免不了为他的离去扼腕,叹息。

欢迎关注冯仑风马牛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申屠 编辑|潘聪峰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王珞丹出演医疗剧跟白百何又撞型了,这次不被比较都难!

上一篇

王珞丹出演医疗剧跟白百何又撞型了,这次不被比较都难! 王珞丹出演医疗剧跟白百何又撞型了,这次不被比较都难!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