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国产青春片越拍越差!”或许,笔者这样略带假设性的疑问会招致许多人的质疑,甚至批评笔者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国产青春片,这样的观点,略显苛刻,似乎有些操之过急,言之过早了。
因此本文单纯从学术角度,笔者基于一些客观的事实做出主观的推断,并结合中外电影的特点与优劣,仅仅谈谈自己对于这个议题个人看法。
自从那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台湾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开始,这些年国内的确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的跟风青春片,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之作。
前几年,小成本制作的《同桌的你》出人意料地拿到近4.6亿元票房,年底同类型的《匆匆那年》更是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突出重围,收获近5.8亿元票房,与主打年轻人市场的电影《后会无期》、《小时代3》一起打入2014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前10位。
不得不说,青春片市场为过去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一针热血且富有活力的强心剂。
尽管近几年来虽然国产青春片屡创票房佳绩,但遭到的观众诟病也不少, 狗血的剧情、老套的故事、令人审美疲劳的老梗,或者彻底沦为粉丝电影等等这样那样的批评,虽然有些言论略显过火,或稍许的先入为主,却不难发现显然国产青春片依旧存在口碑差票房好成常态这样的怪圈。
试想,如果拿《小时代》、《匆匆那年》这样的国产青春片与《初恋那件小事》、《歌舞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佳作进行比较,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回到正题“为什么我们的国产青春片越拍越差!”,即使中国的青春片才刚刚起步,今后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的猜测和推论或许有些操之过急,但是无妨这样的“为什么”,第一个绝对的因素,笔者或许现在就可以毫不客气地给出一个比较主观的答案。
那就是因为现在有权利、有资金去决定投资什么电影、拍摄什么电影、放映什么电影的那些人,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和感悟和现在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所思所想之间的差距,差不多已经像牛郎和织女相隔般那么遥远了,这也就是我们的青春片却略显老态龙钟的致命原因。
因此如果没有宽松的创作环境,没有题材上种种枷锁的解脱,没有冲破来自各界条条框框的束缚,那么中国在短期内就很难再出现那部无比经典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中国式青春片,遗憾的是,这部留给中国影迷仅存的美好记忆,也许是牛郎和织女难得的相遇,上映距今已超过20年,却至今没有人能够取代它的经典地位,不得不说,令人惋惜之余,更值得业界深思。
当然,毕竟是整个电影体制上的问题,笔者说到在这里点到即止,依然对于中国电影的前景充满信息,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开放、更自由、更有活力的中国电影市场能够创作出一部媲美《少年时代》这样的佳作的真正中国式青春片。
另一方面,仔细比较一下这几年的国产青春片,不难发现似乎许多导演不约而同地,将电影中青春的力度几乎全部放在了暗恋、堕胎、打架、自杀、分手这些事情上,好像我们曾经度过的青春岁月就只剩这些,其中的《匆匆那年》、《青春期》系列更是这些所谓“伤痕青春”的佼佼者,难道“一分手就要死要活,一闹别扭就歇斯底里,不堕胎不青春,不自杀不年轻”这样的剧情能够代表我们的青春吗?
另外从演员的选择上来看,难道像彭于晏、林更新、陈赫、杨子姗、杨幂、周冬雨、王珞丹、谢依霖这些部分已近而立之年,有些甚至已为人父母的熟男熟女们,再穿起校服、剪短头发、扎起马尾,就能演得了十几二十岁的少男少女?显然并不是,那么为什么不启用真正适合角色的新人?为什么不平铺直叙,简述真正中国的年轻人平淡却依旧值得回味的那段青葱岁月呢?
答案很明显,一言以蔽之,说白了,这些大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噱头,是为了更能够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而已。当然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像《歌舞青春》、《牛仔裤的夏天》这样的美国式的青春片里,一帮天天打架、谈恋爱、玩篮球的少男少女们竟然可以毫不费力的就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这难道不是他们真实的成长岁月吗?
为什么我们的电影中,好像年轻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升学、为了高考、为了一些在某一年6月9号之后就会快速忘记的东西,而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与青春?因此我们失去了太多,而得到的,最后也将失去。这也是中西方青春片短时间内不可逾越的鸿沟。
的确,曾经好莱坞走过的老路,中国的国内市场依然在走,当然这也是不可避免了,过于商业化的运作这也是为什么国产青春片始终走不出高票房低口碑的一个重要原因,回首过去几年比较成功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和《小时代》这些青春片,无一例外都是以除了以商业为目还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商业片。
在精神诉求和市场生存之间,无论是新导演赵薇、还是笔者的学长郭敬明,又或是陈可辛这样的大导演,都有些不自觉地倾向了后者,虽然他们做了很大“抗争与平衡”,希望像好莱坞电影一样,能够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凸显艺术价值,但电影上映之后,商业元素依然非常明显,盖过了观众对于影片实质艺术价值的讨论,即使这三部电影的票房都非常成功,但依旧很难与好莱坞电影抗衡。
当然,笔者认为,青春片并不是不可以商业,因过于“商业”而影响到了精神层面的传递,那么创作者应该反思自己选择拍摄青春片的初衷是什么?如果单纯为了票房,难道拍摄《英雄》、《泰囧》、《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是更好吗?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即使身处同一时代,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也是不同的。也许很多人对像一些像《初恋这件小事》那样经典的青春片的共鸣到了别的同龄人那里就成了无法理解的奢侈。
虽然我们的国产青春片与国外的高分青春片有许多共通的部分,但细细分下去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并不只是电影技术或者题材上的鸿沟,更是真实的生活文化与价值观中的鸿沟。
的确,关于青春我们能说的太多,但是我们什么也说不出口。既然如此,那么请回归到“故事”这一电影的最基础的元素上来。
回归本文开头所引发笔者的思考上,毕竟我们的国产青春片还刚刚起步,过于犀利的言论和苛刻的要求,显然有些言之过早,甚至是大惊小怪。
因此笔者衷心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中国电影也能拍得出像《少年时代》这样伟大的作品,当然这需要业界的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和诚意,虽然这条路还很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