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淡 近段时间,两档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见字如面》先后播出,引发社会热议。这两档节目不仅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还唤起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被赋予的价值意义还走出荧屏,延伸至现实生活中。 诚然,上述两档节目能成功做到文化推广并广为大众接受,难能可贵,值得赞许。然而,人们对于文化类节目的期待显然并不止于此:除了书信、古诗词之外,更多广泛而具有深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如何借电视传播在更大范围内深入人心,又如何在节目播出之后,不仅仅停留于“火一阵子”,而是持续引领传统文化热,这或许是文化类节目在创作之初以及走红之后,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问题。 其实,从早年间的《百家讲坛》,到近几年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以及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央视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节目,成功做到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冷知识转化成公众关注、参与的热话题。与此同时,地方卫视也曾创作过诸如《汉字英雄》之类的优质文化节目,在收视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实现双丰收。此类节目的成功固然值得业界对其创新之处、传播之道等进行研究,不过在笔者看来,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案例不应只是区别于众多娱乐节目的偶然现象,而要成为电视节目产出的常态。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供给应该持续增多。 纵观当下荧屏内容,从早年的婆媳闹剧到手撕鬼子的抗战雷剧,再到IP改编、演员演技、特效制作……无一例外地成为观众的吐槽内容。而那些明星综艺娱乐节目、素人选秀节目等所谓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上大同小异,显现出原创力的不足。真正有文化积淀、文化内涵的精品节目少之又少。考虑到如此这般的荧屏内容生态,也就不难理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为何令大众眼前一亮。实际上,对大众来说,这不仅是再一次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的认可,更多的还是文化需求一次难得的释放。 正如有评论所说,这些文化类节目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满足了观众对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为原创节目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但深入思考,如果传统文化热仅仅停留在荧屏上,那么这种回归依然比较肤浅。这也是为何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不比写诗?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笔者对此十分认同。当然,这里的影响并不只是局限于激励诗词爱好者积极创作诗歌,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笔者注意到,国学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而透过创投行业的一些新走向不难发现,试水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明确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项重要任务。在笔者看来,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恰逢其时。虽然《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经结束,但这场文化盛宴带给大众的思考仍在继续,相信由文化类节目热播而带来的传统文化热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期待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