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男神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近日票房一路飙升,在排片量并不占优的情况下,还是难掩锋芒,杀出一条血路,更是获得豆瓣高分。
进入今天的主题前,先讲两个跟电影相关的小段子:男A跟女朋友一起去看这部电影,女朋友对影片中爸爸强迫女儿练摔跤而喋喋不休,A大手伸过来轻轻捂住女友的嘴,扭头在女友额头亲了一下,两人愉快认真的看完了电影。男B跟女朋友一起看这部电影,B听了朋友推荐很想专心的看电影,可女票在一旁捣乱,B对这种行为很不爽,他只想好好地看电影,于是内心极度纠结,对女票的行为非常生气,于是看了一场电影,两人生了一肚子气。
讲完段子来谈谈就这部电影而言我想讨论的几个话题:
女权主义?
都说这部影片是宣扬女权主义的,可是原谅我眼瞎或者思维瞎,我真没有看出女权主义。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父权。如果说,影片描述的是女权主义,应该这样描写吧:吉塔和巴比塔非常喜欢摔跤这项运动,但是在印度这项运动被认为是男人的运动,父亲也不支持,但是姐妹两个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摔跤梦。
但是(敲黑板),影片是这么描述的,姐妹两个并不想联系摔跤,仅仅是因为她们极具天赋的打伤了别人家的男儿,父亲看到了希望,一意孤行要培养她俩成为世界级的摔跤冠军。
这是赤裸裸的父权。
母亲不同意父亲的这种行为却也无能为力,在影片中父亲也算是极为尊重母亲了,因为他还会跟她商量,或者说是告知她,这是父权的体现。
从始至终我看到的只有男权。而且,纵观影片,主题还是在赞颂父亲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培养出了两个冠军,谁能告诉我女权在哪里?
青春期的叛逆?
为了不训练摔跤,吉塔和巴比塔想了很多的理由,比如头发太长不适合,结果就是被剪去长发,说衣服不适合,结果就是穿上了男孩的衣服。她们故意损坏灯泡,调慢爸爸的闹钟。
虽然影片并未对吉塔和巴比塔的学校生活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从几个缩略镜头也可以看出,她们在学校和同辈群体中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是她俩上课被其他同学用纸团扔)。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最需要的就是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和接纳,一旦这一社会支持功能受损,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以及人格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是极不利于个体成长的。(印度的特殊情况在这里不考虑)
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父亲希望自己能成为世界摔跤冠军,为祖国带来金牌,这个梦想没有实现,于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无奈却生了4个女儿。试想,如果家里有一个儿子,那么女儿再有天赋也不会被培养吧,巧就巧在没有儿子。
父亲训练女儿摔跤,只是希望她们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成为世界冠军。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无意见改变了女儿的命运,改变了很多印度女孩儿14岁就必须嫁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更崇高的意义的产生仅仅是一个副产品。
影片中的父亲在生活中很常见,也是现在很被反对的。就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子女身上。孩子是我们的孩子这一点没有错,但他们也是独立于我们的个体,是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理想,不应该为父母而活,不应该为完成任何人的理想而活。
不管怎样,我还是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故事情节紧凑。但是,主题还是在赞颂一位伟大的父亲。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