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专稿
5月9号,内地票房正式破了200亿,用时126天,比去年同期提前了16天。可是大家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基本全靠进口片。单看4月一个月票房31亿,《速度与激情8》一片就占了25亿。再加上《金刚:骷髅岛》、《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生化危机:终章》三部10亿级别的影片,一下子就占了市场的四分之一。
过去,“国产片保护月”一直都被舆论视作是对付进口影片的杀手锏。普遍认为,这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在一段时间内屏蔽进口影片的上映,用来保护国产电影的行为。这样的方法相当奏效,在像“春节档”、“国庆档”、“暑期档”、“贺岁档”这样的大票仓大热档期中,几乎看不到进口片的影子,国产片在这些日子里高奏凯歌。
可是刚刚过去的五一档,“国产片保护月”好像也不起作用了。
四部国产电影《拆弹专家》、《记忆大师》、《喜欢你》和《春娇救志明》在五一档一同上映。这四部电影各有卖点,质量也相当不错——国产片组团对抗好莱坞,五一档的基调就这么定了。
结果几天过去,上映了超过20天的《速度与激情8》依然成为了五一档的票房冠军。五一节一过,漫威的《银河护卫队2》接棒,直接把这四部影片的市场份额大幅度挤压,票房也基本定格。
尤其今年春节档之后,进口片的表现完全是碾压了国产电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引进片数量已经大幅度增加。
而且,即使像五一档这样的黄金档期,在让给国产片发挥后,市场结果仍然是不敌好莱坞。再看看接下来上映的进口影片:《亚瑟王:斗兽争霸》、《加勒比海盗5》、《异星觉醒》……都不是善茬。
这样一来,怕是“国产片保护月”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好莱坞这洪水猛兽不是兵临城下,是已经敲开城门啦。
可是,以上的表象和推论,都没法和所谓“国产片保护月”是否存在产生联系。
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根本不存在“保护月”。用业内一位资深人士的调侃就是“全年都保护,何止保护月?”
这是大实话。观众们对于这种“保护”通常都是抱以深恶痛绝的态度,毕竟谁都想同步看到好莱坞大片。但是这种的保护是不可避免的。表面上,“保护月”是保护国产电影的票房。实际上更要保护的是整个市场的票房总量。简单点说,如果都把进口片挡在门外,都没人去看电影了,那再保护国产电影有什么用呢?
更深一层次,就是对于电影工业的保护。好莱坞电影对于全世界电影工业都造成过极大的冲击,其他国家也都保护本国电影。
很多人预计今后电影市场会对进口影片全面放开,这也是太过于天真。因为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考量,更是文化与政治上的考量。当时中美在WTO关于电影的相关协议中,关键的一点分歧就是美国认为电影是“货物”,进口一部电影就是进口“一个拷贝”。我们认为电影是“服务”,因为离开电影发行、放映等环节,“一个拷贝”本身不具有价值。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博弈的逻辑所在:保护本土电影工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就像不少人讥讽国产大飞机是“中国组装”一样,嘲笑“保护月”是目光短浅。因为一部电影和一架飞机一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顶层设计是核心。以好莱坞电影代表的美国文化席卷全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更可以看到电影的价值的作用。
回到当下的市场,现在的情况确实给从业者打击,更让主管部门操心。五一假期,业内朋友圈都在给“局长影评”点赞,顺势呼吁观众走进影院支持4部质量上佳的国产片。虽然最后在票房数字上《速8》是冠军,但是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个市场成熟的信号。
这4部国产片都是类型片,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定位,最后票房绝对数字不高,但这是每一部影片都抓住了自己影片观众群体的结果。再看看最近成为“爆款”的进口片:《一条狗的故事》、《你的名字》、《生化危机》,都是类型片,票房高足以说明市场对于类型片的渴求。如果这4部影片不是同一时间段上映的话,在票房上也会有更好的体现。
很多从业人员老是把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混为一谈,什么叫“拍得好但是不赚钱因为太文艺了”,“大烂片怎么就能赚那么多票房”……这些都是借口,简单翻译就是:“凭什么就我的片不赚钱?!”一部类型片赚钱的关键从来都不是拍得有多好,就是看定位是否清晰。定位包括题材、卡司、制作成本、观众群体、上映日期、营销手段从制作到最后发行上映的各个环节。类型片有所谓票房天花板,但是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线,万一运气好了,还能成黑马。
换句话说,就算票房输给《速8》也很正常——人家预算2.5亿美元,真以为这是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啊?更何况,大多数中国电影人都在计划着当歌利亚,动辄要拍下一个爆款,下一个《美人鱼》。
光看到《速8》、《金刚》们成为“中仓电影”,不能因为你们下载电影的时候挑“欧美高分”才下载,就选择性失明。每年都有好几部票房不过千万的分账大片,外国的月亮也不是都圆哪。也对,这还是得怪我们有“保护月”,真要是全面放开,外国烂片可真一点不比国产烂片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