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人民日报:绘制中国电影“关键帧”

人民日报:绘制中国电影“关键帧”

  

人民日报讯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相册,映照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十几年来,电影市场高速成长,国产电影创作力量不断壮大,电影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最活跃、最耀眼、最奋发有为的领域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作为中国文化领域第一部行业法,其出台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也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它确立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政策的法制化,堪称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关键帧”,也是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的标志性事件,辉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的东风,如何抓住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深度变革,激发创造活力,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我们对话电影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对此详细解读。

    核心阅读

●《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是一个划时代事件。法律让全行业和相关领域有了一把刻度相对明晰的尺子,电影的政府管理者、电影企业运营者、电影行业从业者,都能够有共同的法律依据,最大限度地达成有效的沟通、交易和竞争

●市场之手、权力之手应全面归位,各显其能。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简单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代而是几代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宽容度,创作者需要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尤其要警惕资本对文化创作的操控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

从2003年国家开始启动电影立法,到2015年10月30日首次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到酝酿出台的三次审议,再到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一路走来不寻常。《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成就与决心,为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迈进提供了法制保障。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成就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立法工作。《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第一部促进产业发展的法律。为什么“第一部”诞生在电影领域?

张宏森:《电影产业促进法》经过长达10多年的起草、讨论、修订并最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于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的第一法,也是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法。它以过去15年中国电影改革发展的经验为实践参照,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体现了依法治理文化的法治探索,确立了文化领域中电影的产业属性,形成了“管、放、促”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用法律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保驾护航,对于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主持人: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所有文化行业中,电影与互联网相似,其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开放度最高、全球竞争性最强、产业特点最鲜明。电影的长足发展是文艺繁荣的一个缩影。去年,我国电影年产量接近1000部,稳居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银幕总数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票房收入从2012年170亿元增长至2016年近500亿元,去年10亿元以上票房的电影就有10部,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尹鸿:正因为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才成为全球电影业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既是对过去十几年产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手段、制度的法律总结,也是对中国电影在经过非常态的超高速发展之后进入稳定完善期的促进和保障,对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是一个划时代事件。法律让全行业和相关领域有了一把刻度相对明晰的尺子,无论电影的政府管理者,还是电影企业运营者,或是电影行业从业者,都能够有共同的法律依据,最大限度地达成有效的沟通、交易和竞争。

主持人:《电影产业促进法》引起电影界内外强烈的关注,一方面在于其对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的经验和成果予以固定深化,另一方面是以法律形式为电影产业发展廓清了道路。产业改革和产业发展是怎样的关系?产业改革还须直面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张宏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电影产业促进法》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它的出台是为解决几个现实问题:一是繁荣电影创作、推动电影创新,解决电影精品不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二是推动简政放权,激发电影市场活力,巩固“放管服”和“稳促调惠防”工作成果,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三是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切实保护电影著作权和观众权益,打击偷漏瞒虚报和盗版盗录猖獗现象;四是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种扶持措施,降低企业负担和交易成本,补齐发展短板;五是大力发展电影公益服务和公共事业,夯实产业繁荣基础,实现基本文化权益均等化;六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提升扩大中国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

喇培康:改革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手段,产业的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和方向。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印证:没有电影产业的改革就不会有产业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发展对电影产业的改革起到引领和深化的作用。

从现实层面看,亟须我们加强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提升电影创作质量和水平;创新发行理念、推进院线建设、增加国产优秀影片的票房收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国产优秀影片;利用现有法律政策、行业规定等规范、监管电影市场,使电影市场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加大、加强电影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展示民族精神,使更多优秀中国电影“走出去”。

产业繁荣最终体现在优秀作品上

主持人:虽然电影产业的总量跟实体产业甚至游戏产业相比都还很小,但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常常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今,我们该如何看待电影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

尹鸿: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电影自身的产业规模并不大,中外电影在中国创造的全年总票房不到500亿元人民币,世界头号电影大国美国全年票房总额也在100亿美元左右,这些数据与整个国家的GDP相比占比很小。但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电影就是美国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胶片与薯片、芯片一起成为美国参与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竞争的重要依托。如果说军事就是“大棒”、经济就是“胡萝卜”的话,那么电影就是文化“巧克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电影不仅自身具有影院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从电视到互联网、音像产品的多窗口价值,其版权影响、明星效应等,对国家形象、旅游、会展、广告、时尚消费、国际贸易等众多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电影产业促进法》中,保护电影知识产权,鼓励开放电影衍生品,支持电影国际贸易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电影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中所具有的火车头地位。

主持人:“火车头”的关键在于影响力,电影产业的发展尤其要注重价值引领。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高峰”作品数量还是不多。《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入总则,鼓励创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电影,为提高中国电影的美誉度指出了一条治本之策。

张宏森: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电影界的根本遵循。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引领,加强宏观引导,将“提质增效”作为电影工作的关键任务之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鼓励创作者拍出勇攀“高峰”的精品力作。电影工作者也应自觉贴近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积极唱响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观众建立起亲密稳固的新型关系。

喇培康:电影繁荣最终要体现在优秀作品上。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精神的表达。作为国有电影企业,中影股份致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塑造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双赢格局。

以2016年为例,中影股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两个效益、主旋律与多样化、商业与艺术、自主开发与参与投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全年参与投资创作生产影片40余部,参与发行300余部;形成了以重点影片为核心,多品种、多类型、多风格影片并重开发的格局;既保证了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又在商业类型片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比如,荣获国内外21个奖项的《大唐玄奘》,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我的战争》,为中外电影合作以及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有益思考与尝试的《长城》,刷新华语电影票房纪录的《美人鱼》,等等。

于冬:精品佳作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从来不是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产物,精品佳作必然是拥有文化自信又兼具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硕果。出精品,一直是博纳影业坚持的理念。2014年贺岁档,红色经典题材《智取威虎山》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创作,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2016年国庆档上映的《湄公河行动》也是一部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警匪动作大片。《湄公河行动》历时3年的洗礼,20多个版本反复推敲,剧组冒着危险远赴金三角地区实地考察、拍摄,这是依靠时间、汗水和工匠精神打磨出来的作品,所以最终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

主持人: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涵之一。《电影产业促进法》在准入门槛、审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为政府列出了哪些权力清单?政府今后在电影产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张宏森:市场之手、权力之手应全面归位,各显其能。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简单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政府更多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一是坚持简政放权,未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同时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等行政审批项目。二是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查标准,并进一步规范了电影审查标准的制定和公开程序。三是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监管。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以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环境。在行政权力约束方面,不仅明确了监管责任,还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自身的违规行为制定了处分措施。

尹鸿:这部法律界定了电影产业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统一关系,考虑了全球自由贸易和国家文化安全的平衡,划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规定了电影审查的标准和程序,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框架下,“放”了行业准入和产品生产的权力,“管”了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促”了电影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回应了中国电影发展所关切的大多数重要问题,为将来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法律依据,让中国电影真正进入了依法管理的道路。

主持人:电影市场高速发展也带来某些乱象。“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这8个字切中了当前产业的“痛点”。

喇培康:电影市场整体向好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干扰并阻碍了中国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例如,在创作方面,个别影片急功近利,有的粗制滥造,有的低俗媚俗,无视电影创作的艺术规律,质量毫无保障,观众非常不满。发行放映方面,唯“票房论”有之,虚瞒报票房有之,偷漏票款有之,制片方自买票房有之,在排片上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压制国产优秀影片的现象有之……《电影产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对电影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痛点”“病灶”进行有的放矢的清理和整治,有望使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更加有序、健康和繁荣。

宁浩:我的总体感觉是,电影市场越来越开放包容,创作越来越丰富。近几年不断涌现一些新类型和新尝试,中国电影处在一个摸索自己独特类型的阶段。我们不可能复制其他国家文化土壤上的成功,本土化才是我们的出路。市场利益驱动了一些跟风快上的行为。这样的试错成本太大。但应该看到,中国电影在大方向上是丰富且多元的,让市场发挥优胜劣汰和评论监督的作用,会筛选出优秀的类型,催生满足人民需求、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作品。

主持人:正如各位所说,改革为中国电影产业激发活力、释放新动能。但改革是“一山放过一山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电影还需要在许多方面“爬坡过坎”。

张宏森:我国电影票房近10年来连续以30%的速度增长,去年增速放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是超高速增长后必要的回归和调整,有人认为是一个拐点、将持续下行。我们调查研究后认为基本面是好的,“拐点论”难以成立。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优秀作品,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影作品偏少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片管理,尤其属地审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待进一步增强;市场监管中新挑战层出不穷;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代表的公益服务,面临较大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压力;电影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度不够;电影海外营销能力亟待提高;院线制改革亟待深化;电影舆论生态亟须引导调整。大家凝聚共识,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地“爬坡过坎”。

电影发展要让人民拥有获得感

主持人:深化改革是一场长跑,而让电影繁荣为更多中国人带来获得感,才是改革的“初心”。优秀的电影作品是获得感的一部分,让电影工作者劳有所得同样是获得感。比如,《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票房造假、版权保护、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规定都备受关注。

于冬:只有形成“好电影有好回报”的良性机制,才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最大保护。《电影产业促进法》对“偷票房”和盗版规定了处罚方式,表明国家整治的决心。盗版是行业毒瘤,我希望在切断偷录源头的同时,也能用法律的手段阻断传播途径。

宁浩:是的,对于版权的保护至关重要。因为版权就是创作人的根本利益,这对于保护产业发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产业都很有实际意义。

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扶持电影人才应适当引导资本的力量,辅以政策支持;在各类影展影节设立专门单元发掘新力量;对于扶持和帮助新人的机构,予以一定的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代而是几代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宽容度。创作者需要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尤其要警惕资本对文化创作的操控。让所有从业者获得荣誉感是对当前市场标准很好的补充。大多数创作者都是有情怀的,是为了荣誉参与这份工作的,建立一个有理想有标准的评价环境对从业者意义重大。

喇培康:“两个效益”双丰收直接关系电影工作者的获得感,只有不断深化电影产业改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繁荣电影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满足电影工作者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才能使电影工作者拥有更多获得感。

主持人:有人认为降低准入门槛会导致泥沙俱下,有人认为会丰富电影文化构成。该如何理解?近年人们对高企的片酬、下滑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多有诟病,《电影产业促进法》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德艺双馨,加强自律”写进了法条。这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宁浩:很多产业的发展规律都是类似的,放开市场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同时也会产生竞争淘汰。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泥沙俱下,但尘埃落定之后,依然会完成优胜劣汰。不能就此因噎废食,遏制了发展的可能,尝试和发展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要求我们更有技巧地引导、健全评论体系,讲究管理方式,才可能缩短这个周期。文化产品最终都是人民选择出来的,我们要相信观众和市场有选择的能力。

将“加强自律”写进法条,也提示了电影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把关注度最大程度地放在创作本身。陈凯歌导演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德艺双馨”说,让一个人在艺术上和品德上都很芳香是个挺难的事,但要“自律”,至少不应该臭。《电影行业促进法》就是以法律的方式规范了行业的边际和底线。广大电影工作者应以实际行动加强自律,更好地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才能不辜负这个生机勃勃的伟大时代。

张家辉自导自演新片《低压槽》:我好怀念罪犯的味道

上一篇

张家辉自导自演新片《低压槽》:我好怀念罪犯的味道 张家辉自导自演新片《低压槽》:我好怀念罪犯的味道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