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去看《摔跤吧!爸爸》前,“女权”、“意愿强迫”这些争议话题已经吵得沸沸扬扬。
我承认,当我走进影院时,看见那么多姑娘时是忐忑的;看见那么多情侣时是羡慕的。
本地排《摔跤吧!爸爸》的场次并不多,上座率却高的惊人,开场前爆米花的嘎嘣脆,手机的各种音效此起彼伏。
可当电影一开始,就只剩下了一种声音:周围妹子们的抽泣声。
我承认在某几个段落和那该死的bgm响起的时候,为了随大流,偷偷抹了几把眼泪。
至于“女权”这些话题仅仅在脑子里一闪而过。
毕竟,再大的事放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壤上还算事吗?
再大的事在热血鸡汤面前还算事吗?
我不关心为什么人们刚才还哭得稀里哗啦,在走出影院后的贤者时间转身就来思考各种社会话题。
我只关心那时为什么我们在影院里看得一身鸡皮疙瘩哭成狗!
因为在摔跤姐妹剪掉头发踏入另一种人生的那一刻,
在第一次把男孩过肩摔的那一刻,
在读秒绝杀,把岩石般的对手甩出一道完美弧度的那一刻,
就是我们试图摆脱庸俗生活的英雄梦想在漆黑的影院里明灭的火焰。
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一心想生个男孩来实现自己的摔跤梦。
结果生出了女孩篮球队。
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的他低头都快看不见……那个土地了。
现实让他在生儿子的问题上妥协,却没让他在梦想面前让步。
他要培养一个女子摔跤冠军!
他穷,就去讨价还价买提供能量的鸡肉。
老婆吃素,他就在屋外架着锅对着食谱自己烧。
村里人反对他,他就挺着肚子瞪他们。
女儿打架了,他笑着问:“你们是怎么打的?”
从此,两个姑娘的人生多了一种更积极的选择。
摔跤姐妹刚开始并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因为这看起来相当“不女孩”。
所有人默认的“标准女孩”的命运就是在十几岁后嫁人,一辈子洗衣做饭。
她们在接受训练前从不知道自己的手能扳倒对手,能去触摸那个叫“梦想”的东西。
吃瓜群众嘲笑她们,她们选择昂首而过。
教练无视姐姐个人风格,随意指导,她们就和父亲偷偷联系。
对手一个比一个强,爸爸不在身边,还有“自己”可以依靠。
绝境,从来都是逆转的前一秒。
笑话和辉煌之间,也许就差个“我想去试试”的念头,还有“你见过5点的印度吗”的努力。
我们大多数人身体素质远不如阿米尔汗般强悍,更可能是走路都会摔跤的运动渣。
却感动于这项陌生的运动,赞美着阿米尔汗魔鬼减肥的敬业。
却忘了他们也只是凡人。
阿米尔汗坚持先增肥27公斤拍中年戏份,再减肥塑形拍青年戏份,是因为他也“怕自己没有动力”。
他的“女儿”展现出如此完美的技术,是因为和他一起训练了一年半,还多次骨折。
这些我们星星眼崇拜的明星和我们并没有区别。
《摔跤吧!爸爸》得享逆天高分,不就是因为完美拍摄技巧下,演员们在荧幕上展现出来的力量足以对抗我这种庸人对生命虚无感的恐惧吗?
电影放映的2个多小时,Geeta照亮的不仅仅是印度女孩的未来,
还有我们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